農機無“閑季” 重慶秋冬季農業機械運用率越來越高
11月8日是“立冬”節氣,以往冬閑時節,我市農業機械大都養護入庫,但如今這么的狀況卻越來越少。
這是為何呢?記者經過對幾個區縣的農村調查造訪了解到,跟著農業機械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秋冬農閑季農機運用率也越來越高。
春耕提早到“冬閑”
11月3日,梁平縣梁山大街八角村,一塊收割完的晚稻田里機聲隆隆,一臺中型拖拉機來回穿梭翻耕。拖拉機將稻茬埋在土里,稻田也被旋耕刀鉸得平平整整。“這些是育秧田,必需要提早翻耕,把稻草漚爛才要得。”栽培業主李普通通知記者。
在梁平,不只是育秧田提早準備,很多移栽的大田也從曩昔的春天耕耘提早到秋冬耕耘。“自從田里有水了,我就沒有閑過。”工作農機手劉大澤介紹,曩昔農戶通常挑選春耕,而如今大家則逐步把春耕變成了秋耕、冬耕,就能夠提早蓄水,防備來年春旱。
農業專家通知記者,今后,春耕有也許提早至當年秋冬季,這么既能有用運用降雨保墑,又能夠防止春耕“打擁堵”。事實上,這么的工作方法招引了很多農戶。梁平縣仁賢鎮栽培大戶潘傳富的300多畝地步本年悉數選用冬耕的方法,在他地點的梁平仁賢農機合作社,每年冬閑期間就為周邊近1萬多畝土地提供冬耕效勞。據了解,跟著春耕變秋耕、冬耕,梁平縣農機出勤率已達到50%以上。
市農機部分有關負責人介紹,跟著農機數量的添加、農機科技水平的提升,農業生產范疇“以機代人”在我市已成常態。“十二五”期間,我市首要農作物收種工作歸納機械化率平均每年增加3個百分點,農機運用時間也不斷增加,以往秋冬時節入庫的農機也逐步被運用起來。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市冬季農機出勤率在三成以上,首要會集在翻耕、烘干打磨、修剪和外出工作等范疇。
深松整地顯身手
“轟轟……”近來,璧山區丁家大街牛郎農機合作社地步里,一臺80馬力的拖拉機牽引著深松整地機,翻出約30厘米厚的土層。合作社負責人介紹,這是他們進行的秋冬季農機深松整地工作,這種工作方法可打破以往單一旋耕造成的耕層變淺、土地理化性突變劣的景象,能夠助力蔬菜增產20%左右。
農機深松整地是一種改進土層結構、增強土壤抗旱排澇才能、進步土地產出的農機工作新技術,依照農時因時制宜地進行工作。牛郎農機合作社的100多畝秋菜田整治在本年被璧山區歸入試點,現在已悉數完畢,而全部璧山區有5個鎮街,6000余畝蔬菜田、果園深松整地也基本完成。
“深松整地首要對于農機化條件較好的果園、苗圃和蔬菜基地。”市農機部分有關負責人介紹,依照作物的生長規則,深松整地通常會集在秋冬時節。據了解,對于會集連片達到100畝以上,從事果品、花木苗圃和蔬菜等運營主體,展開深松整地,我市依照國家有關規定每畝補助40元。
在此影響下,以往在冬閑時節入庫的農機又活躍了起來。璧山區七塘鎮堂佑農機合作社20余臺拖拉機悉數上陣,為周邊的果園、蔬菜進行深翻工作,一臺機械每日收入不下4000元。而在渝北區統景鎮民權村的柑橘基地里,本地的助農農機手,現已展開2300畝柑橘林“深松+旋耕+水肥灌溉”工作,從9月開始一向忙到如今。
新機具助力薄弱環節
連日來,在潼南區崇龕鎮,不少工人背著噴霧器在田里來回走動。“這不是撒藥,而是在耕種油菜。”承包了4600畝油菜田的農機合作社負責人楊華介紹,這是他們的油菜輕簡化耕種設備,選用機動噴霧器原理,把尿素和種子按份額混灑在耕過的田里。
楊華地點的農機合作社運用的是一種多功能播撒機,集成了油菜撒播、機播、機收于一體。楊華介紹,選用這種耕種模式每人每天能夠撒播20—30畝,而人工育苗移栽每人一天最多1.5畝,這么算起來,每畝節約勞作本錢約150元,不光大大降低了勞作強度,還為規劃化栽培發明了條件。
同樣是新機具,在永川區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的車間里,一臺水稻烘干設備引來不少人的圍觀,本來這臺機器一天能夠烘干50噸稻谷。這些年,跟著新型農業運營主體很多涌現,糧食栽培規劃大增,但稻谷晾曬費時吃力,又缺乏場所的對立更加杰出。這讓圓貴農機社負責人周元貴有了增加烘干設備的主意,本年他一會兒就購進了3臺,不光自家合作社的稻谷能夠烘干,還能夠對外展開效勞。
有關農機專家介紹,我市大部分地區屬于丘陵山區,這使得農機與農藝交融艱難,一些地區的機播、機收、植保和收成后烘干等方面開展滯后。因此,一些效勞于全程機械化某一環節的新機具、新模式尤為必要。冬閑時節,新機具、新模式的出現,既進步了功率,又省時省力,補上了長期以來農業生產開展中的“短板”。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