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馬鈴薯出產全程機械化新機具演示會召開
9月29日,陜西省農機局在榆林召開了全省馬鈴薯出產全程機械化新機具演示會。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省農機局黨委書記、局長何存貴出席會議并說話,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長安出席會議并致辭。
會議演示和展現了耕整地、上肥、起壟、覆膜、切種、播種、噴灌、植保、殺秧、收成等馬鈴薯出產新機具,共8大類100多臺套。會議還觀摩了榆林市新機具實驗演示基地、中稷農業演示園馬鈴薯全程機械化作業形式,演示展現的機械裝備到達國內國際領先水平,大型化、復式化、智能化機械一應俱全,與會代表大開眼界、深受鼓舞。
會議指出,國家在今年初提出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全省馬鈴薯播種面積460萬畝,僅次于小麥和玉米,主要散布在陜北和陜南區域。現在,全省馬鈴薯機械化出產除陜北現代農業園區機械化水平較高外,其他產區機械化水平亟需進步。
會議要求,各地要學習榆林經歷,進一步增強做好馬鈴薯機械化的決計和決心。經過要點補助馬鈴薯出產新機具、培養農機新式運營主體等辦法,在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展開規模化栽培,主推大型機械耕整、激光平地、上肥、起壟、切種、播種、噴灌、殺秧、收成等機械化技能,推進馬鈴薯出產向全程機械化開展;在陜北丘陵溝壑區和陜南秦巴山區,引入、實驗、演示、推行中小型耕作、栽培、收成等關鍵環節新機具,突破馬鈴薯出產關鍵環節機械化。到2020年,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馬鈴薯播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到達75%,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陜南秦巴山區到達40%。一起,要抓好農機購置補助方針落實、“三秋”機械化出產、農機化重大項目實施和農機“十三五”計劃編制等作業,加強職業自律和黨風廉政建設作業,推進農機化工作再上新臺階。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