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氣候仍然冰冷。記者走進壽陽縣解愁鄉賽頭村,知道當地鄉村運用機械化工作后,給農人帶來的新變化。
賽頭村全村115戶,除一部分人外出務工外,其他生齒均依托農業為生,農作物主要以玉米為主,鄉民日子并不殷實。
上一年年頭,該村活躍籌集資金購買回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等一整套農業出產機械,在春耕及秋收季節,鄉民只需出必定的本錢費,便可進行機械化工作。
鄉民聶榮花站在自家的地頭說,曾經因為種玉米投入高,到秋天收成后收不回本錢,大家栽培活躍性不高,許多土地都荒廢了;上一年用上機械后,從出產到收成悉數進行機械化工作,進步土壤肥力的一起還能維護生態環境。她大略算了一筆賬:上一年她家種了八九畝玉米,以一畝地三四百公斤的產值、每公斤市場價2.06元核算,僅靠種玉米就能收入6000元!
村委會主任王寐存滿臉高興地通知記者:“經過機械化工作,解放了農戶的雙手,使他們有更多的時刻外出務工,進步了經濟收入,農人的收入翻了10倍以上。”
賽頭村緊靠山林,鄉民護林防火認識較強,一向沒有燃燒秸稈的習氣。曾經,玉米秸稈一部分用于喂牛喂羊,剩余的便扔進溝里天然風化。上一年引入農機后,村里300余畝玉米收割后的秸稈除一部分用于喂食牛羊外,大多數完成秸稈還田工作,既增加了農田肥力,又徹底消除了火災危險,進步該村農業歸納出產能力,加速中低產田改造,推進農人增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