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度機械化開啟現代農業建設“引擎”
所屬44個基地中旱田90%實現高度機械化生產、水田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人均種地達1000畝……近年來,沈陽軍區農副業基地通過軍民融合科學發展,成為現代集約化農業建設的成功示范,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擔當。
沈陽軍區農副業基地總占地140多萬畝,約占全軍農副業基地總面積三分之一,其中60%為可耕地。
2002年,沈陽軍區某機械化旅農副業基地投入820萬元資金,配套引進了國際最先進的大功率、精準化、智能化農機新裝備,率先在全軍和東北地區,建立以高度機械化、信息化為支撐,推行現代管理、建設設施完善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當年,這個基地生產效率提高六七倍,人均種地1000畝、產糧22萬公斤,節能降耗三分之一,實現了由傳統意義上的初級機械化向高度機械化的現代農業跨越。
此后,沈陽軍區連續8年組織人員到這個基地觀摩學習,更新購置集衛星導航、變量施肥、精量播種、精準噴藥等于一體的大馬力機械和配套農具1500多臺套,大力推動高度機械化農業建設。
目前,沈陽軍區農副業基地90%的旱田實現高度機械化,水田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實現了人均耕種千畝。
對全部引進大馬力機械后耕種成本問題,沈陽軍區直屬農副業基地管理局副局長高同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種植玉米為例,僅采取機械化精量播種一項,每畝就能節約80元,畝效益可達500元。
在沈陽軍區直屬富裕農副業基地,記者看到,3萬余畝耕地,負責耕種的官兵僅有24人。
在基地庫房里,機務隊負責人李懷慶告訴記者:“這臺進口拖拉機種耕翻一公里長壟,誤差僅為3厘米,配合自己研制的田間管理機,每小時可作業100畝。而人工作業每人每天只能耕作2畝地。”
沈陽軍區聯勤部部長王愛國對記者說:“大馬力機械化生產成功實踐,不僅使部隊農副業基地步入了減員增效科學發展軌道,還吸引了東北三省一些地市政府和國營農墾系統近千名官員、專家慕名前來參觀學習。”
示范:軍地科技“聯姻”引領集約化農業發展
2008年以來,沈陽軍區先后與黑龍江省、中國科學院等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起24萬畝農業新技術試驗推廣示范基地,依托地方科技優勢,啟動以“大馬力+科學種田”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建設項目。
探索推廣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精準農業。沈陽軍區將現代農業裝備的硬件優勢與中科院信息系統軟件優勢相結合,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程可視化標準作業。“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可在頭年播種時就掌握土壤水分、肥料、蟲害、作物長勢及氣候變化信息,從而實現耕種收儲全程精量播種、施肥、噴藥。”沈陽軍區聯勤部副部長劉志明說。
探索推廣以科技集成為內涵的高效農業。通過軍地合作,沈陽軍區農副業基地將先進的農業科技與綜合利用耕地資源相結合,栽培高產高值經濟作物,深挖耕地潛力,實現產量效益最大化。黑龍江省訥河市處在第四積溫帶上,過去只能種植大豆。據沈陽軍區老萊農副業基地主任周光明說,他們與中科院合作解決了第四積溫帶畝產1400斤玉米的種植問題,使訥河地區玉米畝效益達到500元。訥河市有300萬畝耕地,而全國處于同一緯度積溫帶上的耕地有上千萬畝,它的推廣,經濟效益將以億元計。
探索推廣以低碳環保為特征的生態農業。各基地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采取生物防控、秸稈還田、循環轉化等方法,降低碳氮排放和農田污染,實現農產品有機認證,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沈陽軍區直屬富裕農副業基地利用“生物導彈”病蟲害防治技術,告別農藥防蟲:每畝地放5個赤眼蜂蟲卵就能有效防治蟲害,一個4平方厘米的赤眼蜂卵塊能防治100畝作物。
此外,沈陽軍區大洼基地還將有機稻田以每畝5元的低成本地包給駐地養蟹戶,使農戶養蟹每畝創收300元,年均總創利1000多萬元,并實現了在相互制約中互利共贏:有機稻田化肥農藥超標,就會造成蟹苗大面積死亡,蟹農成為確保有機大米質量的“監督哨”;若喂養蟹苗的飼料不能確保綠色環保,稻子的生長狀態就會發生改變,稻田也是確保蟹質的“監督哨”。
在沈陽軍區農副業基地周邊,農民有套順口溜:“部隊干,我去看,部隊咋干我咋干。”沈陽軍區聯勤部政委宋鳳鳴說,開展高端軍地科技合作,地方需要,部隊歡迎,“三農”受益。
中科院研究員孫江華、張知彬等有關專家認為,通過院軍合作,沈陽軍區農副業基地探索的精準、高效、生態農業將逐漸形成氣候,引領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擔當:良種基地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良種是農業增產的內因,也是事關糧食安全的命脈。
針對我國種業培育推廣體系薄弱、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弱勢現狀,沈陽軍區與中科院全面構建軍地協作機制,開展玉米、水稻、小麥及馬鈴薯等作物種子繁育推廣技術攻關試驗示范,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和有關農業專家認為,部隊農副業基地土地集中,集約化程度高,執行力強,采集數據及時、真實,具有良種試驗、繁殖獨特優勢,其作為我國種子安全的戰略試驗示范基地,可有效解決我國種業研發與推廣脫節痼疾,搶占糧食安全制高點。
近兩年,沈陽軍區與中科院通力協作,進行種子繁育攻關,已建立良種繁育基地10個,引進擴繁新品種40多個,大豆、小麥畝產分別大幅提高。此外,沈陽軍區還先后與國家外專局、東北農業大學、東北地區農業科學院所合作,建設了春小麥、春大豆、超級稻、馬鈴薯良種以及良種豬、良種奶牛等6個繁育基地,并在云南省元謀縣和海南省三亞市建立春小麥、春大豆種子冬季南方加代增倍繁育基地。
這些基地每年引進包括太空育種品系和國外品種在內的作物新品種、新品系、新材料500多份,試驗示范面積800多畝,并采取試驗示范兼顧、南繁北育結合等措施,保持品種先進性,有些品種產量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記者了解到,經原種生產、一級良種擴繁和二級良種擴繁,沈陽軍區在滿足本系統使用的基礎上,每年向農村繁育輸出麥豆良種420萬公斤、馬鈴薯種薯150萬公斤、良種仔豬1萬頭、純種澳系赫斯坦奶牛200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