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行業剛性+政策 “牛市”提前到來
久保田、約翰-迪爾以及紐荷蘭等國際知名農機品牌通過實施“本土化”策略,在我國農機市場上一步步擴展著自己的領地,品牌的力量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反觀之,一些曾是中國農機品牌代言人的國有農機企業,卻在新的競爭環境中,漸漸地喪失了“話語權”。
目前中國僅有20%至28%的產品達到了國際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其余約70%左右的產品相當于國外發達國家20世紀70至80年代的水平。“能用、愛壞、常修”是多年來農民對國產農機的總體評價。這說明中國農機產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農機制造業的產業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于充分的市場競爭和民營化進程進入尾聲,農機行業投機性的投資已沒有了空間,接下來的便是體現企業實力的技術與品牌的較量,以及大浪淘沙般的分化,轉折正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看農機行業“牛市”
一、剛性需求
農業機械的應用,促進了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又提高了農產品產量、質量和效益。農業要不斷提高產量,要適應多樣化的需求,這對農業的標準化、精準化,對農業的生產規模、生產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必須依靠農業機械作業來完成。現代農業的不斷推進,將給農機發展帶來持久的推動。
二、政策支持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農機產業發展,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公布實施。為促進農機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2010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大力推廣機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稈還田、水稻育插秧等農機作業。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圍。
農業機械化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的技術進步過程,技術進步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系統出現效益增長的良性循環,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長期經濟增長,達到一號文件所說的‘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目標。農業機械可能迎來10年快速發展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