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平洞機械化助農民增收
“面朝黃土背朝天”描述的是辛勞耕作的舊式農民,在興賓區大灣鄉石山村西平洞屯這種現象已漸漸淡出歷史。這一破天荒的變化,還得從最近一兩年來,國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以及當地農民思路的轉變說起。
據介紹,因為國家加大對農機的購置補貼力度,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間,僅西平洞屯80多戶就先后購進57臺水稻插秧機,3臺大型拖拉機和3臺水稻聯合收割機,為了讓農戶更多享受機械化耕作帶來的好處,興賓區農機推廣部門促成平洞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目前光西平洞屯和凌論屯就有120多戶農戶加入該組織,機械化耕作輻射周邊幾個村。
農戶變“懶”
當下正值農忙雙搶關鍵時期,8月16日上午,記者在大灣鄉西平洞屯采訪時,卻發現該村農民三三兩兩地在村頭樹下聊天,難道他們在偷懶?
村民肖文軍介紹說,村民們下田雙搶的時間的確比往年少,這不是因為村民偷懶,而是機械化為他們提供了“偷懶”的機會。
肖文軍另一個頭銜是平洞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他說,自從機械化耕作在該村普及后,農民們減輕了勞動強度,還縮短了農忙雙搶時間,今年全村的雙搶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比其他村提前一個多星期結束。
肖文軍告訴記者,現在正值高溫天氣,西平洞屯機械化耕作省時省力,降低勞動強度的作用更加凸顯,近日附近村屯的村民紛紛前來合作社咨詢購機情況,希望也能借助機械化“偷懶”一下。
機械化助農增收
附近村屯群眾到西平洞屯取經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機械化耕作方式的轉變讓西平洞屯村民幾乎都住上了“谷子樓”。
村民肖亞宇承包了30多畝水田種水稻,平時只有兩個人在家里管理,農忙雙搶期間,他的收割機、插秧機、手扶拖拉機輪番上陣,幾個人合作每天能收割十多畝稻谷,兩個人一天能完成10多畝插秧耕作,每戶種幾十畝水稻比以往原始的人工耕作方式更加輕松。
肖文軍介紹說,機械化耕作,每季每畝水稻比普通耕作方法增產100公斤左右,扣除成本,每畝每季純收入500元左右。他笑說,在西平洞屯每家每戶每年出售給國家的優質谷不是以斤論,而是以噸來計算,現在村里新建的樓房,幾乎清一色是“谷子樓”。
農機保養應用有著落
每家每戶的稻田數量十分有限,農忙季節才派上用場的收割機和插秧機,平時保養擱置在家中,這不浪費資源么?
為解除記者疑慮,肖文軍帶記者徑直到村民肖某家中,肖文軍指著插秧機旁的人說,這是插秧機農機公司三包服務人員侯某,是平洞農機專業合作社駐點服務人員,每年農忙前后都會到村里駐點指導合作社成員的農戶保養維修農機。
肖某介紹說,因為使用收割機和插秧機等農機,可以降低勞動強度,搶抓農作物耕作有利時間,還可以促農增收,在忙完自家農田耕作后,附近村屯的農戶也會到平洞農機專業合作社請求幫忙,合作社則負責協調組織機械和農機手上門服務,還能增加合作社成員收入。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