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行情背后的冷思考 苗圃機械化時代來了嗎
一邊是園林綠化建設持續放量促進苗圃生產規模加大,另一邊是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苗圃業一直沿襲的人工作業方式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求,借用機械生產逐步取代人工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上海好苗多苗木配送中心總經理華愿生:
苗圃機械應用需標準化種植
今春植樹最集中的時候,因為找不到挖樹工我不得不回絕了很多業務。起挖大樹對工人的技術要求高,必須經過培訓和一定時間的實踐才能勝任,挖樹工是目前賺錢最多的綠化工種,一個熟練的挖樹工一天賺五六百元很平常。目前大規格苗木的起挖、綁扎還是人工操作,勞動力成本相當高,我們不是沒想過采用機械操作,但是苗圃的作業條件不允許,眼看著到手的業務抓不住。苗圃經營從人工作業到機械化作業的轉換,看來腳步必須要加快了。
國外苗圃機械化程度高,移栽時起挖、綁扎全由機器完成,成本低、效率高,讓人羨慕。國內目前也有這樣的機械,國產的、國外引進的行業展會上都見過,比起高昂的勞動力支出,價格并不是問題,而且完全可走農業機械的租賃之路。問題的關鍵是以前大多數苗圃建設時沒有為機械進入預留道路,苗木株行距那么密,機器無法顯身手。苗圃機械要想普及,苗圃建設必須走標準化之路,在最初的規劃設計時就得考慮到機械化操作所需要的作業面。吸取今年的教訓,我現在擬新建一個苗圃,這個苗圃將利用機械作業方式來實現精細與高效生產,從挖穴、種植到起苗,將盡可能采用機械作業,這也有助于解決長期以來旺季雇工難的問題。
北京華源發苗木市場總經理李永利:
沒有合適機械自主研發也得上
對照歷年賬目,我們發現人工支出是我們最大的一塊開支,而且年年漲,漲幅巨大。華源發市場內有苗木商戶一百多家,加上我們自己的苗圃,每天起挖、運輸、裝載苗木耗費大量的勞動力。
前些年,市場內苗木搬運全靠人工,十幾厘米的喬木要三四個人抬著運進運出,一車苗要十幾個人折騰好久。后來,有商戶從老家帶來自己改裝的苗木搬運車,原本三四個人費死勁才能完成的活一個人就能輕松搞定,大大提高了效率。現在市場上這種苗農自己改裝的機械挺多,盡管在科學性和耐用程度上還不理想,但還算得心應手。
雖說苗木行業對機械有著現實的迫切需求,但畢竟行業小,市場容量有限,指望農機部門研發針對苗圃的專用機械很難,反倒是苗農自己的發明創造有更高的使用價值。現在,我們的苗圃生產中沒有合適的機械,我總是鼓勵工人們自己搞搞看,自主研發也得上,也的確有些小成果。不過,我覺得農機部門如能到基層做些調研,結合苗農自制的機械進一步研發一批市場急需的苗圃機械,其市場前景應該是很不錯的。即使現階段我們的苗圃還不能實現全面機械化,還是應該盡可能多地依賴先進機械設備來提高勞動效率和生產精細水平。
河南南陽月季集團總經理李付昌:
苗圃機械趨于復式高效
隨著公司基地不斷擴大,雖然全程機械化不現實,但我們已采取了半機械化來替代人工,如整地、筑床、覆膜、灌溉、中耕及起苗等環節采用機械操作。苗圃機械化是提高育苗效率、降低苗木成本、保證精細作業及增加優質苗木產出率的根本途徑。
在我們的苗圃整地作業中,多引用農業機械,常用的有熟地型鏵式犁、懸掛式圓盤耙、旋耕機等,壟作育苗采用的是農業起壟中耕機,能滿足趟溝、合壟、中耕和培土的要求。我國的苗圃機械基本上只能實現單機單項作業,綜合效率不高,為進一步減少設備對土壤的破壞,降低綜合作業成本,研發一機兩用甚至一機多用的復式高效作業技術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為此,我們結合生產把農業機械自行改裝制造出了整地、開溝、覆膜多功能一體機,育苗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目前,在扦插育苗及苗木換床移植作業環節我們還是采用原始的手工作業方式,這是我們育苗生產中勞動強度最大、耗費人力最多的工序,且一直被春秋兩季雇工難的問題所困擾。我們迫切希望引進育苗插條機及高密度苗木移植機,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也希望國家相關部門在這方面展開科研,開發出針對月季生產的專用機械。
山東昌邑花木場總經理朱紹遠:
結合生產實踐自行研發
苗圃機械市場規模有限,在整個農業機械陣營中屬于“小角色”,要想讓農機科研部門為苗圃行業研發機械不大現實。而且,在接受產業政策支持方面苗圃機械處于劣勢,例如園林挖穴機等設備屬田間管理機械類,不是通用類產品,不能在全國范圍內享受補貼,這就更打擊了農機部門對苗木產業的關注。為提升當地苗圃業的精細作業水平和機械化程度,政府必須加大資金投入,苗木主產區政府部門應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比農業機械更加優惠的扶持政策。
作為苗圃經營者,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生產實踐先做起來,自行做些研發工作。
為此,我們成立了園林機械研究所,針對苗木生產和園林綠化進行機具開發。在我自己的苗圃中,有很多農機是我們自己琢磨著改裝的,從開溝、植苗的農機,到綠化垃圾處理、育苗基質處理、裝土播種、肥藥噴施機械等。現有市場上的產品很少適合我們的實際情況,只好自己動手改進,經多年研制開發的“雪原牌”樹枝粉碎機已申請專利并投放市場。此外,我們也可以與大的專業機械商合作,畢竟我們對行業的需求更感同身受,更容易把握研發方向,一線生產企業與專業機械生產商的聯合,有助于盡快開發出適合行業需求的產品。
河北定州華夏苗木配送中心總經理徐慶龍:
機具研發要結合生產環境
農業機具的開發,很大程度上和各地的生產條件以及苗農的生產習慣有關,比如我們平原地區整地用鐵锨,而西北的苗農習慣用鎬頭,平原地區大型機械可以上,而山區因為場地限制根本沒法用。即使在定州這樣的苗鄉,由于苗圃經營都是苗農一家一戶做的,規模小,也很難實現機械化。所以機具研發一定要結合生產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機械化進程的加速成為必然。每年春秋兩個苗木調運旺季,往往正值農忙季節,勞動力會相當吃緊,尤其是熟練的起苗工人,更是炙手可熱。在這個生產環節,如能用機械操作代替人工,無論是對提高苗圃生產效率,還是綠化工程的質量提高,都將是很大的促進。在我國,面積超過千畝的大型苗圃并不多,更多的是中小苗圃。對于中小苗圃而言,筑床機、噴灌設施、挖穴機、植樹機以及挖樹機都是急需的機械,但目前很多機械的研發都是針對大型苗圃的,中小苗圃根本不適用。如能開發出適合中小苗圃的小型機械,如手提式挖坑機之類的,市場前景應該會更好,或者開發出如運輸環節中的拼車模式,在生產領域也能幾家拼起來合力置辦農業機械,或者在苗木集中的苗鄉,有企業來專業經營苗圃機械的租賃業務,也許是一條不錯的路。
杭州天景水生植物園總經理陳煜初:
市場容量小是關鍵限制因子
對水生植物生產而言,育苗周期短,生產的各環節勞動強度不大,但需要在水田里操作,環境相對惡劣。到現在從水田起苗還采用人工操作,這是一項很艱苦的體力勞動,效率極低,我一直在尋求用機械操作來代替,但沒有結果。
苗木業生產主體是規模小而分散的企業,市場容量小、規模有限,加上大多苗圃分布偏遠零散,造成很少有機械廠家予以關注,更甭說研發新產品了,這大大阻礙了苗圃專用機械的發展進程。普通苗圃尚且如此,更別提水生植物苗圃了,根本就沒有科研單位和廠家涉及。對我們的市場需求,應該說最清楚的是水生植物企業自身,如果說整地、筑床、育苗等環節可以借用農業機械,在起苗、分裝以及水下施工方面根本沒有可以借助的機械,只能拼人工。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我們希望能自主開發了一些“土工具”來替代人工作業,同時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尤其是苗木主產區的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扶持致力于苗圃機械科研和生產的廠家,推動苗木行業的進步和現代化的進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