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產業鏈初具雛形 機械化打撈資源化利用
2007年至今,無錫已累計打撈藍藻140.5萬噸,相當于從水體中清除了374.7噸的氮和93.7噸的磷,為治理太湖、保護水源,確保太湖安全度夏提供了有力保障。
“機械化打撈,工廠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是無錫治理藍藻的三項領先技術。”藍藻辦負責人表示,無錫治理藍藻的產業鏈已初具雛形,形成了“機械打撈、高效運輸、集中處理、資源利用”的良性運行模式。
2007年“水危機”發生后,打撈藍藻是保源治太的應急措施之一。最初的打撈甚至是租用的漁船,由漁民利用糞勺一勺一勺地打撈。當時并沒有現成的打撈設備,后來聯系相關科研機構加緊研制。目前,無錫共投入使用了81艘各種類型的機械化藍藻打撈船。投入使用的機械打撈船有吸取型、分離型、綜合型等多種型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機械化打撈船的作業效率是人工打撈的30倍以上。而今年水利部門計劃新添置配備36艘機械化藍藻打撈運輸船和6臺(套)移動式藻水分離處理設施。
同時,像楊灣藻水分離站,今年年內太湖邊還將增加兩座,總計七座,共同守護母親湖。楊灣藻水分離站是2009年投運,壬子港、月亮灣藻水分離站工程4月中旬正式開工建設,計劃今年6月份完成主體設備安裝并迅速投入運行,力爭在藍藻高發時期及時發揮工程效益。同時進一步提升錦園、楊灣、閭江口等藻水分離站的處理能力,在藍藻大規模集聚期間,確保24小時不間斷運行。
不少人好奇,藻水分離最后一步的藻泥哪里去了?楊灣分離出的藻泥去了一個地方——附近的唯瓊農莊。去年,無錫南洋農畜業有限公司和無錫唯瓊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兩個大型藍藻沼氣發電示范項目進一步擴能增容,形成日處理能力達200噸藻泥/天的藍藻沼氣發電工程,并在有條件的地方將藍藻沼氣發電項目進行推廣。同時,無錫天仁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年產3萬噸藍藻生物有機復合肥項目去年已開工建設,初期生產能力為年產1萬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