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頻發呼吁工程機械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2010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兩周年。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 69142人 遇難。道路不通,大型機械和救援隊無法及時進去災區進行救援;房屋大量坍塌,給救援隊救援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無法及時救援使得傷亡人員大大增加。
救援人員在實施救援
青海省玉樹縣2010年4月14日晨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于縣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時 玉樹地震造成2220人遇難,失蹤70人。
近日四川一則消息報道,一位大四學生設計了一款可用于災難救援的無線遙控混合動力挖掘機,可以在災難現場實現安全救援。
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出救援機械實屬不易,只靠掌握機械知識,自己發明創造。2008年汶川地震給了他靈感,看到汶川地震現場的圖像中,很多救援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實施救援,這讓他有了個想法:能不能設計一種挖掘機,能夠及時施救又能保護救援人員的安全呢? 一個大學生,沒有研發經驗,沒有研究資金支持,不斷地努力和堅持。為了制圖還專門花了1000多元學習三維建模軟件,也同時考到了國家三維cad應用工程師證書。2009年5月,這個無線遙控混合動力挖掘機方案獲得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a類優秀作品,也意味著這項發明極有可能從單純的設計走向生產線,最終被運用在各項救援工作中。
一個非專業勢單力薄的大學生可以做到的,為什么這么多工程機械企業不去把她做好做大呢?與其只是捐款,派遣救援隊,捐獻機器,為何不針對抗震救災去研發安全快捷的專用救援機械。利用自身的研發力量、技術支持和資金運作,強大的設備制造生產線。發展救援機械的研發和生產,為今后應對重大災難提供了救援保障,發揮應有的企業責任及社會責任。
這是企業的責任。08年冰雪災害、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接連的災難,各大工程機械企業紛紛伸出援手,協同災區人民一同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玉樹地區的七級地震過后的災后救援就是需要這樣的救援機械,可以更快更好的實施救援活動,避免了大型機械在救援中造成的不便與不必要的傷害。
救援機械開發與生產,著眼于災區的實際情況,憑借自身優勢,研發生產救援機械。工程機械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僅只是出錢出力的純粹,是任重道遠。
北川重建房屋
2010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兩周年。重建工作已經順利完成,如今的北川縣城已經煥然一新。災難過后,又會是美好的新生活。玉樹的未來會和北川一樣,在廢墟上萌生的希望會生產成為參天大樹。相信在全國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玉樹的災后建設會更加順利。
我國與國外應對救援的發展差距
從救援裝備與救援技術研發上看,我國尚缺乏系統化、規模化的相關機構。美國有搜索與救援跨部門委員會(icsar),專門設立救援裝備與技術工作組,與若干所大學合作共同設立城市搜救裝備的研發機構;而在日本,開發救災技術已成為一種常規的工業。俄羅斯建有技術安全和新技術特別中心,能提供統一的技術保障,保證技術的正確性,保證搜索、救援以及其他營救裝備的技術安全性;俄羅斯還建有民防和應急科學研究院,已完成1000多項科學研究和建設的實驗任務,其中包括新技術的開發、搜索和救援設備的生產。這些國家設立的專門的綜合性機構,包攬了所有的救災裝備技術研發,其救援隊也包攬了所有的災害救援。海上搜救、水上搜救、山地搜救、陸地搜救、雪崩搜救和坍塌救援等。我國目前的情況是“研究還是有,但是比較分散,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