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補貼 柳州市農業機械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萬物復蘇,鐵牛奔忙。春耕時分,各種農業機具在田間勞作已成柳州大地尋常景。
“小‘鐵牛’耕耙效率是牛耕的差不多十倍,剩下的時間可以去學點東西。耙得快,又種得好,哪個沒愿意呀。”借農業機械的力量,來改變生產生活,也成了越來越多農民的追求和選擇。
至去年底,柳州市農機總量29.6萬臺,全市農機總動力達135萬千瓦。擁有各類拖拉機擁有量3.1萬臺,聯合收割機1400臺,水稻插秧機190臺,其他農業動力機械達27萬臺。
“柳州農業機械化已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同時也進入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市農業機械化管理局局長陳宏表示。
農機補貼推進農業機械化
柳州市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快主要得益于購置農機具補貼政策。
2005年,柳州市僅有柳江縣可享受中央和自治區購置農機具補貼,現在柳州市六縣四區都可以享受這樣的惠民政策。2005至2008年,中央、自治區、柳州市三級補貼金額也逐年躍升:75萬元、195萬元、930萬元、2293萬元,農民通過補貼購置的機具也激增:19臺、100臺、1208臺、4955臺!
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拉動內需,國家和自治區加大了對市農機補貼的力度,柳州農機化迎來了加速發展的機遇。
根據剛從全區農機工作會的精神,今年柳州市將得到中央、自治區購機補貼3001萬元,加上市級補貼,總計3701萬元。而且補貼機具種類從單一的水稻收割機、大馬力拖拉機涵蓋至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糧食加工等涉農機械九大類,52個品種11010臺套。
機械化推動增產增收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毛主席就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著名論斷。時至今日,柳州主要農業產業也通過機械化實現了效益與質量的提升。
“一樣的品種一樣的管理,深耕深松每畝可以多得1噸多。”柳江縣穿山鎮農民韋長圖等感受深刻。市糖辦負責人佘錦偉也介紹,現在全市有條件的甘蔗地基本都進行了深耕深松。2007-2008年榨季,全市共完成蔗地深耕深松面積35萬畝,為蔗農增收7000萬元以上。隨著甘蔗聯合收割機大力推廣,柳州甘蔗產業將更牢固站在全國前列。
對糧食安全,機械化也將大有可為。如水稻機插秧工效不僅比人工高3-5倍,平均畝增產稻谷25公斤以上。“目前全市僅有近40萬畝水稻進行機插,如果有每年增加10萬畝的機插面積,那每年糧食就可增產250萬公斤。”相關人員介紹。
通過推廣,全市水稻、甘蔗等重點農作物機械化技術得到普及應用。就是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等山區和部分偏遠鄉鎮也出現耕牛與“鐵牛”競技一坡的情景。
“機械化對于城鎮化的進程也有重要作用。”農機局領導介紹,農村勞力外出增多,一些人租用了他們的土地后通過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種植,進而讓更少的人能保證更多城里人的吃飯問題。
加速發展仍然有阻礙
雖然柳州市農機化的局面喜人,但加速發展的道路并不平坦。
陳宏介紹,柳州六縣南北地理條件差別很大,北部三縣為山區縣,狹小惡劣的作業環境讓大型機械“英雄無用武之地”;各級財政對農民購機一般補貼30%左右,但大多數山區農民仍買不起直動輒十幾萬元的大型機械;同時當前適應山區作業的機具不多,也未能吸引山區農民的足夠興趣。
這就導致了柳州市農機南北不均的局面,目前北部三縣的農機總動力不到全市的三分之一。大馬力拖拉機、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等高性能大型機具幾乎全部分布在南邊縣份。
不過對于問題,市農機局已開始了農機化發展布局規劃工作,同時在柳州市甘蔗、水稻等重點作物機械化使用水平上實現突破。今年將進行山區農機化試點,通過對小型耙整機、小型插秧機、小型割曬機和動力脫谷機的大力補貼來實現山區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
但不少人表示,最后的、最深層次的問題是土地流轉問題,這并不是一個單位所能解決的。“作物地不連片,而農民又不愿拿出自己的土地統一種植,這就阻礙了機械進行連片耕作。”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