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億元減稅計劃拯救中國機械設備制造業
“1500億的增值稅改革肯定是要實行的!”9月9日,當記者對此項政策明年是否能夠落實表示質疑時,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楊志清給予了記者肯定的回答。
據國家財政部網站發布的消息顯示,今年1月到7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40881.71億元,同比增長30.5%,7月份全國財政收入6073.52億元,同比增長16.5%,財政收入增長遠遠超過gdp的增速。
“促使經濟出現問題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稅收問題,現在能夠活得好的企業已經越來越少了,在原材料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的形勢下,國家從緊的貨幣政策已經使得企業難以為繼,過重的增值稅無疑是火上澆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稅局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增值稅改革勢在必行,但對于此次改革的方案,他不愿意透露更多。
據記者了解,早在2004年7月,中國的增值稅轉型改革方案已經在東北三省開始了試點,去年7月,改革試點的范圍又擴展到中部地區26個城市。今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之后,國家又計劃把增值稅的轉型試點再拓展到地震災區。而今,終于輪到舉國推廣。
“不過今年肯定是實行不了了,明年1月1日這個時機還是非常有可能的,目前,只是時間問題,改是一定要改的。”楊志清補充說。
取消生產型增值稅 刺激制造設備采購
據記者了解,該方案將使增值稅從生產型向消費型全面轉型,其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全額抵扣、全行業轉型方式。這種方式對于一些受制于成本的企業,尤其是逐步進入寒冬的制造業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這是政府在救市啊,增值稅改革也算得上是政府救市的一項措施,此種轉型改革的方式對于企業而言,大大減輕了壓力,長期而言,這是讓利于制造業企業!”宏源證券(000562,股吧)首席經濟學家房四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言。
對此,楊志清也表示贊同:“制造業企業的固定資產更新周期快,機械設備更是占企業成本的一大半比重。減稅以后,它們的稅賦無疑會大幅降低,從而使成本減少,利潤增加。”
曾有人對此稅改提出質疑,認為如果企業的利潤提升,那么,相應企業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也會提高。對此誤讀,楊志清作出解答,企業所得稅是繳納利潤的25%,“即使這樣,企業也只是繳納出1/4,余下的3/4還是留給自己”。
房四海表示,增值稅制度是直接參與企業利潤分配的途徑,其轉型后允許企業購進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金可以在銷項稅金中抵扣,實質是給企業減稅,將可以增厚企業利潤并刺激投資,對于制造業來說受益較大。
據海通證券研究所的統計結果顯示,在a股中,最終可能涵蓋在增值稅轉型改革中的各行業,制造業從增值稅轉型中受益最大。該研究所進行了a股市場分行業固定資產新增投資可抵扣增值稅額估算,制造業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可抵扣增值244.04億元,2008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可抵扣增值66.37億元。
制造行業分析師均表示,設備制造企業在增值稅改革的過程中是受益者。由于企業的購買能力增加,有可能加大對設備更新的力度,從而促進設備銷售,對設備生產企業構成利好。
“如果該政策能夠實行,顯然將增強國內企業購置新設備意愿,從而促進國產整機設備的銷售,大部分設備制造商可以在此次稅制改革中受益。”
“不過,這樣救市還不夠!增值稅改革從長遠來講是利好的,但是這項政策見效太慢了,目前的市場形勢下,應極力呼吁政府緊急救市!”房四海在采訪結束時再次表現出對股市的關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