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改變"轟罰沒"機械執法手段 不再追求表面光
兩三年前的天津市河西區,城管執法手段可以用“轟、趕、攆、罰、沒、扣”六個字概括。然而,年均100多萬元的罰款,也沒能阻止住上萬余處違章占路擺賣的攤點。
如何跳出貓鼠游戲的怪圈?河西區城管開始了自我調整,用剛柔并濟取代機械執法,用超前防范取代事后罰款,用安置手段取代轟趕罰沒。到如今,罰款沒有了,亂擺亂賣反而不見了。
游商小販與城管執法“捉迷藏”、“打游擊”的鬧劇,至今還在許多地方上演。但在天津市河西區,城管執法局局長紀立新卻敢拍胸脯保證:“攤販集中占路現象,在河西區界內已經成為歷史。”
敢夸下這樣的海口,是因為河西區城管局的手上,確實有幾件管用的法寶。
24小時“占位式”管理
近80萬人口的河西區,是天津重要的中心城區之一,也是天津悠久歷史的一扇窗口。受各種因素牽制,河西區的市容環境一直是個大問題。2005年,轄區內22個臟亂路段、196個臟亂點位、56條占路違規市場和萬余處各種違章占路擺賣攤點,被天津市政府一并曝光。這讓河西區城管執法局感到莫大的壓力。
該局副局長呂建政介紹說,長期以來,對于河西糟糕的環境,城管不是沒管。但當初執法手段簡單,動不動就是轟趕、罰款、沒收。雖然年均罰款達到100多萬元,但卻沒能阻止住違章攤販在此地肆意叫賣。當地居民覺得城管既管不好也管不了,而且還在制造麻煩,私下稱城管隊員為“鬼子”。
說到露天燒烤的治理,河西區城管執法人員劉軍對記者說,“一到夏天,我們就要投入很大的精力。組織小規模的清理吧,因為執法人員少,經營者和食客往往聯手反對,最終就是不了了之;組織大規模清理吧,絕大多數經營戶一看勢頭不對,就會暫避風頭,而后再伺機回潮。這種不解決問題的執法,使違法經營者的膽子越來越大,執法人員反而心生畏難厭戰情緒。”
如何跳出這種貓鼠游戲的執法怪圈?河西區城管執法局深刻意識到:以罰代管不行,罰后不管不行,管字當頭也不行。要避免激發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超前防范。
通過大量的走訪與調研,河西區城管開始實行全天24小時“占位式”管理,治理的觸角從白天延伸到夜晚,從動態延伸到靜態,從道路延伸到社區。
據介紹,對付夏季馬路餐桌、露天燒烤,他們每年3月就進行摸底排查,反復找重點戶談心,盡量提前打消大部分違章經營戶擺燒烤攤的念頭。在此基礎上,跟進夜間執法,從晚8點到凌晨6點,在易發點位,全部安排執法人員夜間值守。
“提前介入的24小時‘占位式’管理,可以說讓違章經營很難再有空子可鉆。”劉軍說。
早上5點半,在違章早市、占路攤販出現以前,劉軍和隊友們就會在路上或居民區內巡查;在學校上學、放學的重點時段路段,也會有專人值守,不讓攤販見縫插針;晚5點到7點,是占道經營的又一高發期,非常容易造成道路秩序混亂,此時城管則全力以赴,堅持易發點位的輪流值守;進入夜間,執法照樣延續,重點防范馬路餐桌、路邊燒烤回潮。
“事前執法到位比事后罰款有效多了。”這是劉軍的又一深刻體會。
據介紹,實行執法全天候后,最難纏的夏季露天燒烤、馬路餐桌問題也解決了。原先一晚上城管要接五六十個居民投訴電話,今夏一周也接不到10個了。
分清對象剛柔并濟
很多人都認為,占道經營的都是弱勢人群,其實不然。
河西區城管在對多數占道經營者傾注柔性執法之時,不乏重拳打擊少數欺行霸市、占路牟利的“釘子戶”。
河西區城管執法局三大隊副隊長謝虎認為,這些“釘子戶”是城市管理真正的“牛皮癬”。他們多數是危害一方的地痞無賴,為所欲為有恃無恐。其他商販往往是跟風,隨大流,只要拔掉“釘子戶”,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河西區大營門街蘇州道東西兩側,長期被4個當地地痞把持設攤。他們的違章經營,把蘇州道和南昌路搞得烏煙瘴氣,臟亂不堪,嚴重阻礙交通,周邊居民意見很大。在一次次說服教育失效之后,執法人員一舉將正在銷售的違章擺賣物品全部扣留。
曲江路一個體肉販,長期霸占一方違章經營,面對執法人員,他不斷揮舞著賣肉刀叫喊“看誰敢來動我”。在眾多的圍觀者面前,城管執法人員在公安民警的配合下,拿掉了這個“釘子戶”,這使不少違規經營戶跟著混的心理底線一下子被突破了。
對“釘子戶”硬,對真正有困難的占道經營者,河西城管則是傾情幫助,柔性執法。
前程里社區的張雅琦沒有工作,長期在隆昌路、愛國道口擺攤賣水產。她的丈夫是臨時工,孩子患有先天性腦癱,全家生計靠她維持。這是個撤不得的攤啊!河西城管主動聯系民政、殘聯、街道等相關部門,為張雅琦在新建菜場安排攤位,并減免部分攤位費,現在她每月都有穩定的數千元收入。
前進道上,有一長期占路賣水果的攤販,不斷與執法人員“打游擊”。一次,他又新進了一批水果準備賣,執法人員很同情他的家庭困難,不僅沒處罰,還集資700多元把水果全部買下。
以民生為大不再追求表面光
這些年,不少地方城管執法與群眾沖突不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城管執法一味追求表面光,趕走小商小販,讓大家感覺生活不方便了。
河西區同樣也面臨著這個問題。馬路市場沒了,道路暢通了,環境改善了,但買菜卻要走很遠的路了。在前兩年市容環境大力治理期間,河西區政府熱線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買菜難。
“不搞好菜市場建設,再徹底的清理也不能維持長久。”河西區上上下下都這么看。
然而,在中心城區要想找塊地建菜場談何容易。河西區政府帶頭讓出自己的場地資源,并通過挖、調、擴、改、征等途徑,硬是擠出了一塊塊菜市用地。幾年來,河西區通過多種渠道先后投資1.5億元,新建和改造提升標準化菜市場37個,還有7個在建,基本滿足了群眾的生活需求。
家住河西區微山里的王素萍告訴記者,原先家門口的自由市場被取締后,自己挺高興,因為不會那么鬧了,但也感到買菜不像以前方便了。現在,政府在離家門口僅100多米的地方新建了綜合菜場,這就好多了。
城市管理的背后,牽著群眾的衣食住行。不解決好民生問題,城市管理就不可能贏得民心。
河西區區長彭三告訴記者,在區政府的協調下,城管執法、工商、殘聯、民政、房管、街道等部門聯手,采取低攤位租金甚至免攤位租金等方式,將原來占道經營的下崗人員等弱勢人群引進市場經營,使他們有穩定收入;對窗口售貨治理中的殘疾人、低保戶,則進行托底補助,為他們解決生活來源。
據彭三介紹,河西區近幾年的新增財政收入,沒有用在建辦公樓、提高干部福利待遇上,而是重點用在了改善民生、為群眾辦實事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