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區:抓住機遇 做大做強機械制造加工業
“抓招商就是抓發展。巴南要緊緊圍繞機械制造業這一重點,進一步提升招商引資水平。”日前,巴南區召開區委常委擴大會議,傳達貫徹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精神。會后,巴南區區委書記李科和區長段成剛立即率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前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開展招商活動,重點瞄準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
近年來,以長安鈴木、宗申集團、重慶機床、大江集團為代表的機械制造加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巴南區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并帶動了一大批中小型配套企業發展。“這得益于始終堅持對外開放。”李科說,“然而土地、資金等‘瓶頸’制約著我們的發展,只有體制、制度不斷創新,加大招商力度,才能在擴大開放中加快發展。”
結合貫徹全委會精神,該區提出:通過實施“園區推動、項目拉動、城建帶動、科技驅動、改革促動”等舉措,以汽車摩托車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為龍頭,大力打造機械制造加工業基地。該區決定,著力培育3個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特大型企業,舉全區之力,支持長安鈴木、宗申集團、建設集團發展壯大;不斷拓展機械制造加工業發展空間,并通過政策引導、重點扶持、優化服務等方式,支持區內一批重點機械制造加工業的發展;實行“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等,引進一批項目、特別是大的機械制造加工企業到巴南發展。
該區計劃,未來5年引進機械制造加工業重點項目超過100個,招商引資的總金額突破500億元,在擴大開放中做大做強機械制造加工業。
全面落實全委會精神 扎實推進擴大開放
“重慶發展,硬實力更重要還是軟實力更重要?”這是我市日前舉行的“解放思想、擴大開放”電視辯論賽上的一道辯題。軟實力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而古今中外許多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充分證明:強大的硬實力,是對外開放的物質支撐。
對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而言,以經濟實力為核心內容的硬實力是極其重要的。大唐文化之所以盛極一時,聲名遠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唐朝農業經濟發達,手工業生產水平較高,以至國家富裕,兵強馬壯,硬實力十分雄厚。放眼當今世界,凡是發達國家,莫不是硬實力高人一籌者。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況下發展,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走對外開放之路,但這還得以硬實力為基礎。好比一個身體柔弱者,就算引來了高手,也無法過招,因為他自己底氣不足。對外開放同樣如此,沒有過硬的實力,就缺乏與強者合作的基礎,就只能停留在出讓資源、市場的低水平發展上。而外來投資者是沖著尋覓商機、謀求發展的目的而來,如果連基本的“硬件”都不具備,人家就看不到“錢”途,怎么會有與你合作共贏的沖動呢。
實力出形象、實力出環境。對投資者而言,哪里實力強就“飛”往哪里。跨國集團之所以把投資重點特別是研發中心放在我國沿海地區,就是因為那里具備了吸引外來投資者的強大物質支撐,尤其是現代物流高度發達,能廣泛聚集周邊諸多生產要素。為什么重慶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不僅與發達地區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就是在西部地區也尚未處于領先地位?硬實力不夠是關鍵因素: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產業發展落后。我們的gdp只有廣東的1/8,在西部也只能列第5位。重慶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據調查,重慶高速公路收費遠高于其它城市;重慶港裝卸費每標準箱比上海港高38%,比武漢港高143%。
面對這樣的現實,重慶人既要勇于承認不足,但又要不甘落后,要以百倍的努力,增強硬實力,強化硬環境,為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提供強大的物質支撐。
讓硬實力“硬”起來,重慶占據天時地利。“314”總體部署,體現了中央賦予重慶的戰略地位;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大趨勢,為重慶大發展提供了極為難得的機遇;加之承東啟西、接轉南北的區位優勢以及歷史積淀的發展潛能、直轄體制的優勢等,都為重慶增強硬實力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我們還擁有水陸空交通體系,這在西部地區足以“笑傲江湖”。作為老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重慶還基本形成了高新技術、汽摩、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正在努力打造集成電路、軟件開發及信息外包等產業集群。但要正視的是,我們的不少優勢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沒有轉化為“勝勢”。比如,就交通而言,長江黃金水道的運能潛力僅開發了1/10,集裝箱吞吐量只有上海的1/50。
成后來居上之事,須非同尋常之舉。不沿邊不靠海的重慶要擴大開放,實現跨越式發展,惟有不斷增強過硬的實力,闖出一條內陸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新路。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確定了構建內陸開放高地的四大支撐體系:交通體系、市場體系、園林體系和行政體系。明確了重點目標:建成大西南綜合交通樞紐;建成開放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建成西部現代產業高地;建成生態宜居城市;建成節能環保、耕地保護的模范城市,這就是我們的行動指南。
建設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陸空綜合交通體系,是解決內陸運輸成本偏高、影響投資者意向必須跨過去的坎。因此,讓優勢轉化為“勝勢”,我們要加快水陸空交通建設,打通與周邊省會城市的大通道和出海大通道。要激活長江黃金水道,推動水鐵聯運、江海聯運。大開放需要大市場,有大市場才有大消費,因此,我們要著力將重慶打造成為西南重要的商品、土地、金融、技術、人才市場,讓重慶真正成為充滿活力的現代大都市。園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集約化發展模式,蘇州工業園通過14年的發展,已成為名揚全球的高新技術產品跨國研發、制造基地,令世界刮目相看。我們要通過發展一批重點園區,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大力提升重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重慶還要“軟硬兼施”,打造高效、開明的行政管理體系。
潛龍在淵,必將發于當發之時。今天,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重慶,當抓住機遇,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在時代大潮中奮勇爭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