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市場巨大--中國農業機械化
在最近舉行的“中國水稻機械化生產國際研討會”上,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牛盾指出,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經營體制和發展機制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并取得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第一,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新機制已經基本形成。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允許農民自主購買經營農業機械政策的及時出臺,使農業機械先于其他生產要素進入市場,引發了農業機械化發展運行機制的深刻變革。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機制由計劃調節轉變為政策引導下的市場調節,增長動力機制實現了由“外力推動型”轉化為“效益驅動型”。
第二,農業機械擁有量快速增長,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高,結構不斷優化。1998年中國農機總動力達到4.5億千瓦,比1978年增長2.8倍;拖拉機擁有量達到1208萬臺,增長5.3倍;拖拉機配套農具達到1578萬部,增長5倍;聯合收割機達到18.2萬臺,增長8.6倍。1998年全國機械耕地、播種、收獲面積分別達到6005.3萬公頃、3835.8萬公頃、2342.5萬公頃,比1978年增加1938.3萬公頃、2502.8萬公頃、2030公頃,而且近十幾年來,在機械化收獲總面積中,聯合收獲的比例呈逐年增大的趨勢;三大作業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63%、25%和15%,較1978年分別提高22個百分點、16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
第三,農業機械化適用新技術推廣面積迅速擴大,加快了農業技術進步和高效優質高產的步伐。近十幾年來,機械鋪膜、深耕深松、節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種、秸稈粉碎還田以及高效安全施藥植保等機械化適用新技術的推廣面積迅速擴大,小麥跨區收獲聲勢浩大。
1999年新啟動了一批農業降本增效工程,水稻生產機械化、機械化旱作農業示范縣項目,全國水稻生產機械化和農業降本增效工程示范縣總數已經達到177個。除了繼續加大糧食產地烘干推廣力度外,還在32個省(區、市)及計劃單列市實施了“機械化旱作蓄水保墑技術”、“水稻輕型栽培及收獲機械化技術”、“旱地坐水播種抗旱保苗技術”、“小麥覆蓋種植機械化技術”等“豐收計劃”農業機械化推廣項目。為了實現秸稈還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1999年國家設立了專項資金,以北京等10個大城市郊區和京津塘等4條高速公路沿線為重點,中央和地方財政共投入資金1.86億元,基層農機服務組織投入資金10億多元,項目區新增秸稈還田機具3.3萬臺(套),新增機械化秸稈還田面積54.9萬公頃。在市場機制的推動下,農機跨區作業發展勢頭強勁,1999年全國參加“三夏”小麥跨區收獲的聯合收割機達到8.9萬臺,其中跨省(區)作業的達到4.4萬臺,全國小麥收獲的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63%。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