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錦耀:增強緊迫感加快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
玉米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占糧食種植面積的26%和糧食總產量的30%。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和消費國,玉米總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20%。在我國,玉米糧經飼兼用,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大力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不僅可以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有效爭搶農時,而且可以確保農藝措施到位,提高玉米產量,實現玉米生產節本增效。機械化精量播種每公頃可以省種45斤左右,增產15%~20%。機收每公頃可減少損失3%-5%,平均節約成本225元左右。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發展,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當前,我國玉米耕整地、種植和田間管理等環節機械化技術問題基本解決,機收加快突破,社會化作業服務市場開始啟動。2007年,全國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2.8%,其中,機耕水平達到60%,機播水平達到59%,機收水平達到7%。玉米生產機械化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表現出四個顯著特點:
一是技術裝備加快發展。玉米耕整、播種機械技術發展較為成熟,廣泛推廣應用。收獲機械基本定型,形成了懸掛式、自走式和玉米割臺等三種機型,參與研發、生產的廠家多達60余家,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推出。目前懸掛式玉米收獲機可靠度達到95%以上,基本上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成為主導產品,具備了推廣應用的條件。
二是機械收獲大力推廣。近年來,玉米生產機械化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增長點和亮點。目前,黃淮海夏玉米種植區中的山東、北京、河北、天津,北方春玉米種植區中的新疆、黑龍江、內蒙、山西已進入推廣階段,機具基本定型,發展勢頭強勁;黃淮海夏玉米種植區中的安徽、河南、江蘇,北方春玉米種植區中的陜西、寧夏、遼寧、吉林、甘肅處于示范推廣階段,基本確定應用機型,示范推廣工作開始啟動。
三是政策效應不斷顯現。2006年農業部在山東、河北兩省開展了玉米收獲機械補貼試點, 2007年補貼試點擴大到9個省(區、市),全國新增玉米收獲機近萬臺,為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是作業市場日趨活躍。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提供了機播、機收、秸稈處理等環節機械化作業服務。2007年全國有近萬臺玉米收獲機投入跨區作業,平均作業量達到40公頃,推動了玉米跨區機收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加快推進我國玉米生產機械化,要貫徹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的方針,堅持以點帶面、先易后難、強化服務、梯度推進、協調發展的原則,農藝農機結合,重點突破玉米收獲機械化,穩步發展玉米播種機械化,加快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力爭到2010年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0%。其中:機收水平達到16 %,機播水平達到80%。在工作思路上,要實現“四動”:
一是農機農藝互動。一方面要推動玉米的種植農藝統一,逐步標準化,便于實現機械化。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個主要產區的玉米種植制度,有針對性開發滿足特定地區需要的產品,設計、生產、推廣適應特定行距的玉米聯合收獲機械,以區域市場的發展,突破玉米種植技術復雜,各地品種行距不一的障礙。
二是社會服務促動。按照“作業區域清晰,服務半徑適度,服務對象牢固,作業收益穩定”的思路,以實現特定區域內的跨區作業服務為出發點,引導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農機協會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開展訂單作業、耕種收一條龍、區域內跨區作業服務,提高玉米機收社會化服務的專業化、組織化、規模化程度。積極培育、扶持典型,發揮新型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和示范帶動作用。
三是梯度推進帶動。綜合考慮各地區玉米生產機械化需求、技術和經濟條件,從需要和可能兩方面出發,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國率先發展黃淮海夏玉米區,積極發展北方春玉米區,有條件的發展南方山地丘陵玉米區。各地要選擇條件適宜地區,實施率先突破,帶動區域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
四是多項技術聯動。技術發展總體上做到三個結合:即通用、專用和兼用結合;背負式和自走式結合;大、中、小結合。今后幾年,收獲機械華北、黃淮海地區以推廣懸掛式機型為主,東北地區、新疆等地以大型自走式機型為主。播種機械重點推廣復式多功能精少量播種作業機具。要以機播保機收,以機收帶機播。要圍繞適用性強、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的目標,提高機具的可靠性、經濟性和適應性,支持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
加快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是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穩定玉米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選擇,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認識加快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的重要性,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著力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落實補貼政策,突破機收瓶頸
把購機補貼作為推動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最直接的抓手,擴大中央補貼資金實施范圍,鼓勵地方資金累加補貼,提高補貼額度。重點補貼農機大戶和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支持、引導各種渠道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為突破玉米收獲機械化瓶頸創造良好條件。2008年開始,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實施范圍擴大到所有農牧業縣(場),玉米收獲機械納入全國補貼范圍。
二、實施示范項目,帶動推廣普及
在玉米主產區,以玉米機收示范推廣為重點,建設一批示范縣和示范基地,通過加強技術培訓,強化示范宣傳,開展社會化服務,帶動全國玉米生產機械化的發展。黃淮海玉米種植區和北方玉米種植區重點開展玉米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南方山地丘陵種植區積極進行機播和機收試驗示范。
三、引導社會服務,培育作業市場
加強玉米生產機械化跨區作業的組織調度、技術培訓和維修服務,開展玉米播種、收獲機械選型鑒定和作業質量跟蹤調查,提高玉米機播、機收作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要建立完善信息調度服務平臺,充分利用“農機跨區作業服務直通車”信息服務平臺,及時發布玉米機播、機收供求信息;要發揮農墾系統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的優勢,推行場縣、場鄉共建等服務模式;要借鑒小麥機收跨區作業的經驗,提高玉米跨區機收作業的組織水平,加強機械的維修保障能力建設,抓好玉米跨區作業安全生產,完善跨區作業的保障機制。要提高經營者的經濟效益,增強玉米生產機械化推廣應用的發展后勁。
四、推動技術創新,提升技術水平
要支持玉米裝備關鍵技術和關鍵部件的基礎研究,研發青貯收獲、莖穗兼收、玉米小麥兼收等專用或多功能機具,以及玉米免耕施肥播種復式作業機具、高效植保機具、適應山地丘陵地區的機具。加強產學研推結合,開展玉米生產機械化種植模式研究,促進技術的熟化和成果的轉化。要因地制宜,試驗探索適合當地條件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做好機具選型配套工作,確定區域機械化技術路線和技術模式,實現技術本地化和標準化,加快技術普及。
五、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
將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精心組織,狠抓落實。要統籌農機管理、生產、鑒定、推廣和安全監理等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制訂完善工作計劃和方案,將工作抓實抓到位。要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與農業等有關部門緊密配合,通力合作,把玉米生產機械化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和工作之中。要堅持農機農藝技術協調發展,成立農機與農藝結合的專家組,建立合作機制,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對玉米生產機械化工作的指導,統一研究和協調解決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共同推動玉米生產機械化的加快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