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的中國機械制造業
首次闡明了中國發展先進制造技術的基本要求——適用先進方針和可繼續發展方針。提出了21世紀中國機械制造業的幾個主要問題,以求抓住重點、滿足要求、加大國際合作、增強發展潛力。
關鍵詞 機械制造業 中國 先進制造技術 可持續發展
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分類號 th
世紀之交的全球經濟發展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信息化時代、知識產業時代正在來臨;二是世界經濟在起伏中進一步增長,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之一,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望;三是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經濟合作日趨緊密。
我國國內形勢也有三個特征:一是國民經濟的發展正由量的追求轉向質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國家大力促進經濟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二是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經濟體制進一步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三是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基本形成,正向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深度和提高合作質量的方向轉變。
在這樣的內外形勢下,中國機械制造業既面臨國內裝備市場巨大、國際合作前景廣闊的機遇,同時也受到國際競爭對手強大和自身適應能力不足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探討一下世紀之交的中國機械制造業的現狀和未來、方針和戰略、成就和使命,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1 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取得新進展
1.1 機械制造業的地位不斷提高,方針更趨明朗,保證了行業健康發展
1.1.1 機械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日趨明朗
中國機械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為23%左右;重要機械產品的產量近年來不斷提高,1996年發電設備產量占世界第四位,機床產量雖有下降,仍占世界第六位。
改革開放的19年中,機械工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達14.0%,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速度,機械工業是工業生產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
機械產品年出口約300億美元,為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僅次于紡織服裝行業居第二位。
我國的機械制造業保證了國內建設所需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保證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一些關系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的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由于機械制造業作為裝備工業的重要地位及其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廣泛關聯度,國家將機械工業、汽車工業與電子工業、建筑工業、石化工業同列為國家的支柱產業。
1.1.2 機械制造業瞄準發展中的四個重點
國家產業政策在明確機械工業、汽車工業支柱地位的同時,還指出機械工業要以關鍵的基礎機械、基礎零部件和重大技術成套設備為重點,促進產品結構優化,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汽車工業要盡快形成少廠點、大批量的生產體制和有序競爭的市場結構,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