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涂料企業兩頭受擠 日子艱難
工程機械行業內裝載機、推土機價格的廝殺,使得為其提供配套服務的企業叫苦不迭。
“估計行業利潤不到4%。”徐州大光涂料廠總經理王善豐對此甚是憂慮,他說:“10年前,公司產值1000多萬元時,我們的利潤是300多萬元,現在產值1億多元,翻了10倍,利潤卻還是那么點兒,企業經營越來越不容易了。”
兩頭受擠 日子艱難
由于工業用漆的原材料都來自石油,這些年來石油的價格是一路攀升,這使得眾多油漆企業的生產成本也隨之上升。原材料漲價是行業利潤縮水的重要原因,這也可以說是資源匱乏導致的。但成本上漲很難直接轉嫁給終端用戶,因為采用大光涂料廠產品的大部分用戶自身都在進行價格血拼,漲價顯然不太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實現行業的突破呢?
突破困境的途徑似乎只有加大銷量來攤平成本,或者結合整個涂裝工藝流程的創新來達到降低成本,以期在市場嚴峻期能夠生存下來。但有此想法的并不只大光涂料廠一家,比如信合涂料、漳州三德利等等,因此涂料廠在承受上下游擠壓的同時,還得跟同行搶市場、拼價格。
據王善豐介紹,為工程機械行業提供涂料的廠家盤子都不大,他們公司1個億的產值幾乎占據了行業1/3的市場,所以整個行業生存現狀岌岌可危。
同時,涂料行業由于自身的特性,人才的培養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高級技術人才更是難得。王善豐說,一切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既存在于中外企之間,更表現在國內企業之間。現在國外大品牌的強勢介入,對中小企業如何留住人才是一個考驗。
“你可能不知道,雖然涂料行業也談專利,但大多是針對制造工藝而言,對配方的保護更多地依賴企業自身。這有點像我們的中藥行業,藥劑的配方一變,可能就是一項新產品,工業用漆也是如此。所以人才的流動勢必會直接影響企業。”但令王善豐自慰的是,大光公司的人才流動量并不大。
但他認為,人才流動是市場經濟的特征,必要和合理的人才流動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一定要轉變觀念,不要怕人才培訓后流失,關鍵是管理要跟上。事實上,一些流入外企的人才“回流”到國內企業的事例也屢見不鮮,國內涂料企業要善于引進、管理和使用人才。
產品雷同 同行相煎
然而讓王覺得壓力更大的并不是國內同行的比拼,而是外資品牌的來勢洶洶。他說像立邦等過去在國內主打家居涂料市場的大品牌現在也開始介入機械涂料漆領域,這讓他覺得壓力倍增。“他們的品牌號召力實在太強了,從這方面講,我們跟他們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日子越來越難了。”
實際上2007年對于中國小型涂料企業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的一年:原材料不斷上漲,企業經營壓力越來越大,市場份額逐漸萎縮。涂料行業發展到現在,形成了強者愈強,弱者越弱的局面。數據顯示,在我國涂料行業,小企業占據了企業總數的80%以上,卻只擁有20%左右的市場份額。
業內專家認為,在一些發達國家小涂料企業的數量也很龐大,但它們卻過得很滋潤。這是因為國外小涂料企業在產品上并不追求品種齊全,而是對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的每一道工序的中間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既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又避免了同質競爭。此外在發達國家,小涂料企業通常是依附于大企業的,它們為大企業提供各種專業化服務,又在技術、材料、銷售等產供銷環節依賴大企業的支持和幫助。雙方形成了互相依存,和平共處的關系。
而我國涂料行業,大多數小涂料企業的產品線拉得很長,只要是涂料產品都想辦法生產。但由于規模偏小,資金實力有限,什么都沒能做精。部分小涂料企業并沒有與本領域的大集團企業建立牢固合作關系。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