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 中國機械化部隊編成與發展!
隨著當今世界反恐形勢的加劇,以及局部小范圍的沖突頻發,世界各國對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機動和部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往以重型坦克為代表的重型裝甲部隊往往難以滿足在事發后第一時間執行任務的需求。于是,以輕型輪式裝甲車和輕型步兵戰車為主要裝備的輕型機械化部隊逐漸得到了重視。本文資料來源于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看看國外媒體是怎樣關注我國輕型機械化部隊建設的。
盡管中國軍隊“新時期軍事建設方針”確立了重點發展海軍、第二炮兵,適度發展陸軍特種部隊的思路,但是隨著陸軍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大規模裁軍的實施,陸軍、空降兵的裝備更新速度加快了。更多新型履帶式裝甲車輛和輪式裝甲車輛裝備部隊,對老式裝甲車輛的改造也在大規模進行。
重點與均衡
新的裁軍使中國陸軍的集團軍數量減少到18個,陸軍建設方向也發生了一定變化。過去集團軍之間戰斗力差距明顯,“主力集團軍”的建設方式使陸軍第38、39、54等集團軍成為陸軍中最好的部隊。盡管這種戰斗力差距目前依然存在,但是中國似乎更多地注意到了“重點與均衡”的發展,因此在各個集團軍內部都組建了一批戰斗力比較強的師、旅。在總體上,中國陸軍徹底改變了冷戰時期重點防范蘇聯威脅的基本部署,形成在每一個軍區部署2-3個集團軍的均衡態勢。目前,沈陽軍區編有第16、39、40集團軍;北京軍區編有第38、27、65集團軍;濟南軍區編有第54、20、26集團軍;廣州軍區編有第41、42集團軍;蘭州軍區編有第47、21集團軍;成都軍區編有第13、14集團軍,南京軍區編有第1、12、31集團軍。上述集團軍多數橫跨省市部署,以防一省軍事力量過分集中。這種編制形式顯然吸取了過去軍閥割據的歷電教訓。然而,出于應對臺海作戰等具體的軍事目的,也有一些成建制的集團軍位于某一省之內,如河南第54集團軍、福建第31集團軍、云南第14集團軍和廣東第42集團軍等。近年來,每一個集團軍都得到了部分新型主戰裝備,從而體現了“均衡發展”的原則。
第一支裝備99g型主戰坦克的部隊主要是陸軍第38集團軍第112機步師(另一說是第6裝甲師)。第112機步師是中國陸軍最優秀的機步師,但是步兵戰車依然以86型為主。第38集團軍裝備了兩種掛裝楔型裝甲的99g,最近出現的最新改進型使用了模塊化程度更高的楔型裝甲。第二支配備99g的作戰部隊是39集團軍的第3裝甲師和第116機步師。每個重裝機步師擁有351輛86型步兵戰車和一個坦克團(每個坦克連擁有11輛主戰坦克,每個機步師坦克團擁有99輛主戰坦克)。99g是中國最先進的坦克,部署數量很少。即使99g已經裝備了2個滿員的坦克團,其裝備總數也只有198輛,但是據判斷,同前99g的裝備數量還達不到這一數量。外國媒體對這種坦克的評價是防護能力不如60噸級的西方主戰坦克,而且觀瞄系統比較落后,依然使用二代機械掃描式熱成像系統。
96式主戰坦克也出現了兩種楔型裝甲改進型,類似以色列陸軍“梅卡瓦”主戰坦克,裝楔型裝甲的96g目前可能還在測試之中。96g、99c都安裝了jd3型紅外干擾主動防護系統,由此可見中國陸軍主戰坦克的改進速度之快。96式坦克同時裝備陸軍重型機步師和輕型機步師,包括第54集團軍第127輕型機步師(1995年中俄聯合軍演公開亮相,還有人說第162摩步師也裝備了96式,未確認)、第20集團軍第58機步旅、第13集團軍裝甲旅(部份)、第12集團軍裝甲師(部份)和新疆軍區第6機步師等。
輕型機械化師、旅成為機械化發展方向
在師改旅的過程中,解放軍已經建成一批優秀的旅,包括第27集團軍的第235機步旅、第20集團軍的第58機步旅、第39集團軍的第190機步旅等。其中第58機步旅是輕型機步旅。
集團軍裝甲旅一般直屬4個裝甲營,以每個營裝備33輛96式坦克計算,4個營共裝備132輛96式坦克。日本媒體聲稱96式已經裝備了1500多輛,96式正在逐步成為中國陸軍的主力坦克。
中國南方的若干個裝甲旅還裝備了改進型62式輕型坦克。62式輕型坦克包括兩種改進型,一種在炮塔前部每側安裝5塊爆炸反應裝甲,底盤加裝了防護裙板,另一種是在原底盤的基礎上安裝63a的炮塔。后者已出現在廣州軍區。
中國師改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建設“中型作戰部隊”,以降低部隊重型裝備的重量。1個標準的機步旅由4個機步營、1個裝甲營、1個炮兵營、1個工化營和1個通訊營組成。1個機步營轄3個機步連,每個機步連裝備13輛步兵戰車。集團軍裝甲旅由4個裝甲營(共132輛主戰坦克)、1個機步營、1個炮兵營(裝備18門火炮)和1個防空營(裝備1 8門高炮)組成,全旅作戰部隊約4 000人,相當于半個師的編成。
41集團軍第123師已經開始裝備最新一代的新型步兵戰車,這是根據廣州軍區內部貫徹“重點與均衡”的裝備更新原則而定的,否則所有的好裝備都會集中在第42集團軍。此外,這種裝備更新原則還與廣州戰區對臺作戰構想有關:部署存廣西的第4l集團軍可能是作為第二攻擊波,用于擴大戰果。第一攻擊波由海軍陸戰隊和第42集團軍第124兩棲機步師完成,在取得了穩固的灘頭陣地之后,第4l集團軍下屬的師團會利用新型步兵戰車發起機械化步兵攻擊。此外,第41集團軍的裝備更新也是對越南的一種牽制。
西方媒體認為中國輕型機步師包括第127師,第38集團軍的第113師。此外新疆軍區第6師電換裝了相當數量的92型輪式戰車和96型主戰坦克,可能在朝輕型高原機步師過渡。第13集團軍第149師基于山地戰的需要似乎也存轉型為輕型山地機步師。同前38軍第113師開始裝備92a型輪式裝甲車和92型輪式步兵戰車,后青配備了25毫米機關炮。中國在92系列輪式步兵戰車基礎上還研制了92式指揮車、“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倚天”防空導彈系統等,此外還有一種122毫米輪式自行火炮電接近試驗尾聲。
如果輕型機步師裝備的輪式車輛數量與重型機步師裝備的履帶式裝甲車相當,那么3個輕型機步師裝備的92系列裝甲車就達到1053輛(1個重裝機步師裝備351輛86式步兵戰車)!目前,換裝活動還沒有完全完成。另外,中國已開始對86式步兵戰車的炮塔進行改進,采用俄羅斯設計的30毫米2a72型火炮。據說第12集團軍可能已開始裝備這種86改步兵戰車。
由上述裝備更新,編制更新的動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在“兩個轉變”(由摩托化向機械化轉變和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的過程中,機械化主要是朝輕型機械化方向的轉變,而重裝機械化師則維持了原有的數量。目前,更多的輕型機械化部隊還在建設之中,包括輕型機械化師和輕型機械化旅。這樣做住實現機械化的同時也減輕了部隊裝備的重量,降低了實現機械化的成本。
為此,國防工業部門電在研制更多的輪式裝甲車輛,以爭奪“輕型機械化”市場的大蛋糕。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國際市場上推出了ql5504×4輪式輕型裝甲車。該車出現于2005年,其設計思路是希望突出多用途,可為其矮小的車身加裝不同模塊(包括偵察模塊)進行改裝。zfb05式輪式裝甲車也投入生產,這種車輛可能用于武警執行防暴任務。
另外,為山地作戰部隊設計的8×8、4×4輪式全地形車,也可能裝備第13集團軍第149山地機步師第446團。但是,國外媒體認為由于缺少基本防護,這學全地形車在實戰中的價值相當有限。山地機步師、旅朝輕型化過渡的單位還可能包括西藏軍區第52、53旅、第14集團軍的第31師。中國設計輕型輪式裝甲車的目的在于進一步降低輕型機械化部隊的裝備成本,而且這些全地形車和輕型輪式裝甲車還可能參與爭奪空降兵裝備市場。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