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高但油菜種植未見熱 提升機械化水平是關鍵
“5升桶裝調和油零售價從每桶65.9元調高到69.9元……”10日上午,浙江華拓實業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當天開始,紹興市場金龍魚食用油再次集體調價。
今年以來,食用油價格一路攀升,菜籽油批發價創近10年來新高。在菜籽油價格曲線上翹的背后,紹興農民種植油菜的熱情并未見漲。
高成本成種植短腿
高漲的菜籽油行情下,種糧大戶并未表現出與之相對應的油菜種植熱情。記者獲悉,今年全市油菜種植面積預計超過26萬畝,僅比上年增長2萬多畝。
袍江新區馬山鎮種糧大戶章水橋今年承包723畝土地,其中冬種小麥320多畝、榨菜150畝、油菜只有25畝左右。2005年,他曾種了150畝油菜。“種植油菜費工費時,就算市場行情轉好了,也難以迅速增加種植面積。”他說,油菜種植一般以移栽為主,要耗費大量人工,目前油菜機械化收割技術也未完全成熟。“油菜品種成熟不一致,若收割晚了,成熟后的油菜籽容易掉到田里,造成浪費。收割早了,油菜籽又難脫落。”章水橋說,油菜用人工收割,一畝地需要投入五六工。按目前市場價每工40元計算,光收割成本就要花兩百多元,再算上農藥、化肥等投入,種一畝油菜遠不如種一畝小麥和其他蔬菜劃算。
另外,種糧大戶的種植習慣短期內難以改變。全市除上虞、紹興縣海涂等地有油菜種植傳統外,別的縣(市、區)農民一時間難以改變種植結構。
提升機械化水平成關鍵
記者獲悉,我市各縣(市、區)上世紀都曾建有榨油廠,不僅消化地產油菜籽,還到新疆、貴州等地收購加工。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興起,大量農民脫離土地,轉入二、三產業和城鎮務工,加之種植油菜效益不高,紹興本地油菜種植面積大為下降。
“集體經濟時期,馬山油廠一年能榨50多萬公斤油菜籽。”馬山鎮農民范大忠自1993年競拍接手原馬山油廠后,如今一年加工油菜籽量只有5萬多公斤。在這座老舊的加工廠里,記者看到,大部分榨油機器是上世紀的舊物。老范說,現在村里人多數喜歡到超市購買桶裝油,來加工散裝油的農民越來越少了。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內油料市場發展緩慢,主要是由于油料作物種植效益偏低。在當前的市場條件下,國內菜籽油價格主要受國際影響,一旦市場波動,農民就不得不承受生產和市場的雙重影響。只有改進種植手段,發展規模經營,全面推廣全程生產機械化,提高油菜的種植效益,才能從根本上拉動油菜產業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