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行業仍將保持穩定增長
2007年,在機械行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農業機械增幅趨緩,部分機械產品甚至出現了產銷下滑的狀況,市場飽和、消費趨于理性是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受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影響,未來農機行業仍將保持穩定增長。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提供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以來整個農業機械行業增速放慢,收獲機械和大中型拖拉機市場疲軟,表現低迷。其深層次原因包括:一是部分市場趨于飽和,進入調整階段。目前,部分農機行業已經趨于飽和,比如聯合收割機經過連續5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保有量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末的7萬到8萬臺發展到現在的50多萬臺,小麥收割的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了80%。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需要一段時間進行結構調整,這種調整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產品調整,企業要研制開發滿足需求的新產品;另一方面是企業的調整,一些小的企業將被淘汰,行業將走向集中。二是農民購買趨于理性。受油價的持續上漲、一些地區收成不好和個別種類機具保有量過多的影響,農民使用農機的收益率降低,這些直接影響了農民的購機積極性。同時,農民不再熱衷于大功率的機械,更加注重適用、經濟,在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農民甚至開始注重農機的外觀和舒適性。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今年農機行業表現不是很好,但受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利好影響,未來農機業仍將有較大的發展。
———國家政策支持。近年,國家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從2004年開始,連續四年黨中央的1號文件都是有關農業的。為推動農業機械的發展,國家制定和出臺了許多政策。2004年,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鼓勵、扶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促進農業機械化,建設現代農業;同時,國家實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資金從2004年的0.7個億增加到2007年的20個億,實施范圍也擴大到1700多個縣,覆蓋了全國2/3以上的農業縣;國家實行農機減免稅長效政策,對農機制造業實行傾斜的稅收政策,增值稅由17%調整為13%;國家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也將發展農業機械作為重點振興的十六個領域之一。
———需求將保持穩定。雖然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距離實際生產的需要,距離國際發達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耕作機械技術至少要落后20年,多數產品落后20-30年。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中只有小麥基本實現了播種和收獲的機械化,其他作物機械化水平還很不足,2006年水稻收獲機械化水平僅為37.6%,玉米的機械化收獲還不到4%。未來,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將不斷深化,專業化生產規模將不斷擴大,農業機械化水平將不斷提高。根據《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我國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將達到8億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45%。
同時,農民對農機也將保持旺盛的需求。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業人員迅速向非農產業轉移,2004年以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年均減少1200多萬人,勞動力成本逐年上漲,農民和農業生產對機械化作業的依賴性顯著增強。另一方面,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和勞動觀念的轉變,農民要求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的愿望強烈。可以預見,我國農機的市場需求將保持增長態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