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生產機械化難在哪里
11月4日,鎮江丁尚鎮前崗村邵國榮正在移栽油菜小苗。他說,今年油菜籽價格高了,又購置了油菜收割機,一下子種了4畝油菜。
邵國榮的話透露出,農民很關注油菜生產的預期收益。
全省油菜種植開始反彈
我國油菜種植面積和總產超過世界總量的1/4,長江流域是世界3大油菜主產區之一。江蘇處于全國前5位,產量相當于全國的1/10。2002年前后達到歷史最高的1000萬畝之后開始下降,去年只有800萬畝。
目前國內油菜籽數量較少,近期全國部分地區市場上菜籽收購價已經達到每公斤4.4元,菜油價格每公斤9.7元。江蘇地區菜籽收購均價為每公斤3.77元,比去年同期上升48.6%。
記者從省農林廳了解到,在每畝10元的油菜良種補貼和菜籽價格抬升的刺激下,農民種油菜的興趣增加。目前,各地油菜種植面積止跌反彈。
油菜生產的人工成本最高
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油菜和棉花這7種作物中,油菜是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比例最高的作物。一畝油菜從種到收大約需要12到14個工日,僅用工費就需250元左右,加上種子農資等成本超過400元。而加拿大等油菜出口國油菜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畝用工量不到1個工日。
2006年底,全國油菜機收水平為5.2%,機械栽植水平更低。按照我省油菜種植面積計算,全省油菜收割機需求量約在2.9萬臺,但全省新增油菜收割機去年為33臺,保有量為160臺。
農民盼望降低機收損失率
據介紹,油菜機收可以使成本降低到150元,農民多增收300多元。不是農民不會算賬,而是這幾年推出的油菜種收機械性能不靠譜。江都農民方振堂說,前年國內一種機型油菜田里試驗收割,結果損失率超過20%。
灌云向陽鎮港西村董姓村民對記者說,他去年買了一臺油菜收割機,油菜收割年收入5000元,還說得過去。“但和農民在塑料布上打油菜相比,損失率高得多,兩相比較,農民自然就不愿意機收。”
11月5日,江蘇新一輪油菜收割機械研發通過驗收。沃得油菜聯合收割機在省內試驗面積1908畝,損失率只有5.7%,比全球最好的德國“黑格”油菜生產機械的6%還要低一點。在價格上,“黑格”高達100多萬元,對農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而像沃得等國內機器一般在7萬元,此外還有即將實施的政策性購機補貼,農民到手價在6萬元。
種植方式有待調整
種植方式也是導致江蘇油菜生產機械化進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外不少國家很少采用復種套種,但江蘇90%的油菜地都是水稻收割之后復種上去的,是搶季節搶出來的。茬口趕不上導致油菜難以大規模直播,機收難度陡增。再比如,油菜移栽時實施密植也可以促進現有油菜品種的機收,即從目前普遍的每畝5000株提高到1.5萬株,讓油菜上下成熟時間較一致。
“農機部門獨自不能讓農民改變類似的種植方式,”中國油菜生產機械化專家組成員、省農機局副局長沈建輝強調,“我們要做的是面對現實,加快普適機型的開發。”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