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穗”:試水種糧全程機械化
“從今以后,農民不用再彎著腰,頂著烈日,浸著滾燙田水,一株一株的手插雜交稻了。”
說這話的人,是我省第一家由工商資本投資創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路橋區金穗糧食全程機械化生產合作社的理事長梁妙德。
他說,今年合作社投資48萬元,建成了我國第一條“精量育秧流水線”,配以經改造的插秧機,將使廣大農民告別‘雜交水稻不能機插’的歷史。
正如這樣,8月20日,記者聆聽了關于“金穗”如何改變傳統農耕方式的一個個動人故事———
“現實”與“傳統”的沖突催生“金穗”
農村工業的快速發展,從事二三產業的效益大大高于種糧效益,且勞動強度也相對較低,傳統的種糧模式,已激不起人們的興趣。
“僅金清鎮下梁村,2004年全村農村勞動力732人,純種田的農戶僅占2.9%,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員只占總人口1.3%。”梁妙德說。
“現實”與“傳統”沖突的結果是:農田拋荒,糧食減產。于是,農民期盼著新型糧食生產經營機制的誕生,來增加種糧效益,減少種糧勞動強度,提高種糧積極性。
2005年6月,一個由8位工商企業主斥資50萬元發起,采用農機大戶以農機具作價入股,種糧大戶和普通農戶按土地使用權和現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臺州市路橋區金穗糧食全程機械化生產合作社”。
在不改變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金穗”合作社提供了3種可供農戶自愿選擇的種糧模式———
一是農戶將承包田全年(或某一季)出租給合作社經營,租賃款結算成糧食,農民不用種田即可領到糧食;二是農戶承包田自主經營,由合作社提供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農戶向合作社交納相應的服務費,每季收獲的糧食全部歸農戶所有;三是合作社為農戶提供部分環節的機械化服務。
“金穗”核心:種糧全程機械化
“農民單家獨戶買不齊所有的農業機械,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生產不規模,是造成農業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金穗’的核心就是:通過種糧全程機械化,實現種糧規模經濟。”梁妙德說。
工商資本和農機大戶的加入,使“金穗”迅速成長為一個具有大量現代農業機械的組織:目前,合作社擁有18臺拖拉機,24臺插秧機,34臺全(半)喂入收割機,3套育秧流水線,1臺烘干機,8臺植保機械8臺, 3.8萬只秧盤,2800多平方米的機庫。
“幾年來,合作社每年都有10多萬元盈余,股東一分錢都沒分,全部投入到了農業機械的再購買。”梁妙德說。
除了買機械,合作社還實施了自主開發機械。去年11月,合作社注冊成立了“臺州市科豐農業機械設備廠”,開始自主研制各類農業機械。
在公司的運作下,合作社自主研發了“精量育秧流水線”設備,并改造了插秧機,解決了“雜交稻不能機插”這一全國性難題。
“以前,雜交稻只能手插,一天插一畝田也累個半死。如今,有了雜交稻插秧機,一臺機器一天可插種60畝,而且插的深度間距比較科學,有利于產量提高。”梁妙德說。
實施農業機械化,降低了農民勞動強度,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農田拋荒問題隨之而解:2005年以前,下梁村每年都有200畝以上的拋荒田,如今全部采用機械化種上了稻子。
未來:讓農民在“房里”種大田
“金穗”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有效解決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的問題。
梁妙德給算了一筆賬:傳統的人工育秧到收割脫粒,畝總成本早稻為593.05元、晚稻為637元;而采用全程機械化作業,畝總成本為325元、晚稻為345元,畝增收200多元。
“農民合作社法的出臺,讓我更有信心去實施糧食全程機械化。”梁妙德說。
他解釋說,合作社法出臺后,合作社獲得了法人資格,可以從稅務機關拿到正式發票,有利于業務的拓展;貸款更方便了,前階段路橋農村合作銀行就授信110萬元給合作社。
“種糧機械化程度越高,種糧的勞動強度越小,效益越高,農民有種糧積極性。目前,合作社最主要問題是機械設備還是太少。”梁妙德說。
“今年,來自安徽、江西等地的農戶,與合作社聯系過好幾次了,可我們沒有多余的機械去服務外省。”
現在,合作社共為農戶提供工廠化育秧與機械化插秧配套技術服務1.8萬多畝。據了解,合作社打算明年再添置10多臺收割機,準備購買稻谷烘干機、優質米加工機、優質米包裝機等,實施跨區、跨市、跨省作業。
“今后,合作社一定要配齊與種糧有關的所有機械,真正實現種糧全程機械化,讓農民坐在房里種大田。”梁妙德展望未來說。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