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檢進入機械復制時代
體檢是人們定期監測自己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的一個有效手段。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接受了這種方式的時候,體檢隨之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然而,當體檢可以為醫院創造經濟效益時,體檢更像是進入了機械復制時代。
2007年7月,省城某事業單位組織全體員工去醫院體檢,作為一項福利單位領導的初衷是好的,每位員工也都認為體檢很必要。然而,到了醫院的體檢現場,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當天參加體檢的人有六七十人,而且不僅僅是這一家單位的人去體檢,還有另一家金融系統的員工也是在這一天體檢。乙肝、甲肝、b超、血壓、血糖、胸透、心電圖等十多項檢查內容,超過百人的體檢全部在一早上做完了。
檢查過程匆忙粗略
據白先生回憶,他在做b超檢查時,排隊等候的時間遠遠長過了真正的檢查時間。在擁擠的走廊里,每個人都不時地向檢查室的方向望去。好不容易輪到了白先生,他剛走進檢查室,就聽醫務人員說:“快點,快點把上衣解開,脫了鞋,躺床上去。”白先生躺好了,覺得醫生把涼涼的像液體的東西涂在他的腹部。檢查儀器的探頭在白先生的肚子上游走了兩下,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醫生往他手里塞了一張紙巾,并說:“好了,下一個。”白先生還沒穿好鞋子,可下一位待檢查的同事已經站在了面前。白先生回憶說:“整個檢查過程絕對不超過1分鐘,這么粗略的檢查,能查出些什么呀。”
檢查過程匆忙粗略
當陳先生翻開自己的檢查報告時嚇出了一身冷汗,覺得自己腦袋里直發蒙,報告結果寫著:“腎功能衰竭,建議住院治療。”陳先生回想著自己最近沒有感到什么不適,可是檢查結果明確顯示他的腎功能出了問題。陳先生正在憂慮之時,他看到同部門的趙先生拿著檢查報告一臉喜悅。陳先生不解地問趙先生高興的緣由,趙先生說:“兩個月前,我做了腎臟手術,可是現在我的檢查結果上顯示,我的腎臟功能恢復得很好,這真意外。”陳先生滿腹的憂慮頓時減了一大半,他發現自己和趙先生的報告可能貼錯了。為了確定自己的想法,陳先生問了自己的一位醫生朋友,剛做完腎臟手術的人腎功能不可能很快恢復得和正常人一樣。這樣,陳先生進一步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血管瘤成了腫瘤
劉先生也為前段時間單位組織的體檢鬧心了一段時間。在做b超時,醫生發現了異常,醫生說劉先生得腫瘤的可能性很大。劉先生聽后很驚訝,他從來就沒有這樣的病史,家族也沒有發病史,于是他又跑了一趟醫院。第二次的檢查結果讓劉先生長吁一口氣,原來劉先生得的是血管瘤,只是每個小瘤排布較密,第一次檢查時,醫生誤以為是腫瘤。
體檢結果讓人生疑
也是這次檢查,25歲的張女士被查出血小板減少,血小板數值為每升98×10的9次方(正常值為每升100×10的9次方,至300×10的9次方之間,平均值為每升160×10的9次方);方先生的血壓檢查結果是收縮壓為180mmhg,舒張壓為100mmhg,醫生診斷為高血壓;李先生在一年前住院時查出患有膽結石,而且膽結石的體積有米粒大小,但是在這次做b超檢查時,膽結石卻不見蹤影。這些檢查結果令大家很擔心,于是,三人又去了醫院,重新分別做了血小板、血壓和b超檢查,這次的檢查結果與上次的大相徑庭,張女士的血小板恢復了正常值,方先生的血壓恢復了正常,而李先生的膽結石還是乖乖地躺在膽囊里。單位統一體檢的結果中,六七十人只有4人全項健康,當大家聽說了復查者的情況時,都開始懷疑體檢結果的準確度。
體檢者要的是準確的結果
單位為員工提供了體檢這項福利,目的是為了員工能在生病時發現疾病,生病前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然而,像這樣檢查質量不高的體檢,不僅不能達到原來的預期效果,而且還給大家帶來了麻煩。
記者在省中醫院體檢中心采訪時發現,體檢中心每天只安排50人體檢,上午和下午分別安排25人。體檢中心的負責人說:“我們醫院前兩天接了一份700人體檢的定單,體檢單位要求3天結束體檢,當時我拒絕了這家單位領導的要求。后來,經過協商,這批體檢者還是按照每天不超過50人的要求接受了體檢。我們根據體檢中心實際情況和堅持不糊弄每一份體檢報告的原則做出了這樣的人數安排。盡管看上去我們的效率很低,但是體檢重檢查結果而非其他,因此,只要認真對待每一份體檢報告,向體檢者提供準確的數據,體檢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慢功出細活吧。”
采訪手記
體檢是一個嚴謹的醫學檢查過程,應該和任何一次醫學檢查一樣不容馬虎,但是,當體檢能夠給醫療機構帶來經濟效益的時候,體檢也就很容易地步入了機械復制時代。如果參加體檢的每個人都能夠按照規定好的程序,在機器上接受規范的“處理”時,體檢工業化也不失為一件好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看到的這種工業化,只注重生產的速度,而忽視了產品的質量。檢查結果不準確,報告單居然能不對號入座,這些現象全然湮沒了體檢的意義。
有人戲謔地說:“現在單位組織體檢,不是為了體檢而收費,而是為了收費而體檢。”有的體檢機構為了贏得市場,打起了價格戰,之于醫學是門外漢的人們面對眼花繚亂的體檢市場,直觀地感受著價格不同的刺激。50人體檢的單位價格肯定比100人體檢的單位價格要高,這叫薄利多銷,體檢機構以低價販賣著醫療服務。在收取了打折的體檢費用后,體檢機構還能為體檢者提供不打折的服務嗎?
這似乎讓人想起在菜市場里,那些精于鉆營的小販,他們在電子秤上做手腳,在斤兩與價格的乘法上動腦筋,有的提供的商品以次充好,為的是能多賺點,再多賺點。但是,醫療服務不能這樣,體檢服務不能這樣,體檢畢竟關乎人的健康,更有甚者關乎性命,這豈能馬虎大意,豈能討價還價,豈能純粹工業化?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