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產業結構 機械制造成為新昌產業新龍頭
浙江在線07月19日訊 兩個剛“出爐”的數字讓新昌人十分興奮:第一,今年1至5月份,在由新產品產值率、萬元產值能耗降低率等11項指標組成的工業經濟考核中,新昌取得紹興市綜合考評第二名;第二,今年上半年新昌縣財政收入增長率達30%,恢復2002年以前的水平。
“這意味著新昌工業經濟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調整時期,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新昌縣主管工業的副縣長羅國安深有感觸地說。
據統計,該縣原來的“老大”醫藥化工行業產值在工業經濟中的占比已經從2000年的44%下降到現在的16%,而以紡機、軸承等為代表的機械制造行業突飛猛進,占比達到60%。
2000年前后,新昌的醫藥化工行業發展較快,也是當地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然而由于歷史原因,醫藥企業大都依江而建,由于環境容量的限制,至2002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從那時起,新昌確定了“做強做大機械產業,做優生物制藥產業,拉長輕紡產業鏈”的發展思路,關停小化工以及污染較重的醫藥中間體生產項目,支持污染少、發展穩定的機械行業做大做強。
當年,全縣30多家小化工企業全部關停搬遷,50多個污染較重的醫藥項目停產。據測算,這直接造成新昌當年財政收入損失1.5億元,財政收入增幅從年均增長30%的水平,最低下降到15%左右。盡管如此,政府還拿出錢建造污水處理廠,支持醫藥龍頭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共投入資金8億元。經過調整,目前醫藥企業在新昌縣內主要保留大輸液、片劑、膠囊等終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在整頓優化醫藥產業的同時,新昌縣大力培育機械制造產業,對企業技術改造給予3%的財政貼息,每年通過3000萬元的政府投入,撬動企業10億元的裝備投入。新昌縣中集有限公司花4000萬元從日本引進了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鍛造生產線”,大大提高軸承部件鍛造的精密度,成為全球最大的軸承制造商瑞士skf的生產基地。萬豐、三花等龍頭企業,帶動數十家配套企業及更多的家庭工業,形成塊狀經濟深入協作、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塊狀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使新昌工業經濟重獲新生,也改善了環境質量。今年5月下旬以來,對新昌江新嵊交界茶坊橋斷面水質進行了50次檢測,其化學需氧量達到或優于iii類的45次,達標率90%;今年1至6月,在新昌縣大氣環境常規污染物檢測中,達到或好于國家二級標準天數為159天,達標率90.3%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