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機械創新圓夢國產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不久前公布了最新的機械設備制造業報告。報告顯示,2006年前10個月,該行業主營業務收入4.27萬億元,同比增長30.2%,增幅提高9.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300億元,增長41.7%,較上年同期提高39.6個百分點。該報告認為,2007年中國機械業仍有寬裕的發展空間。
在所統計的95種行業主要產品中,3/4的產品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其中汽車666萬輛,同比增長26.1%,轎車356萬輛,增長40.3%;發電設備10923萬千瓦,增長30.8%;金屬切削機床51萬臺,增長13.9%,數控機床7.7萬臺,增長30.8%;煉油、石化專用設備34萬噸,增長59.9%。
技術含量高者發展空間大
隨著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逐步推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得到重點支持。但由于我國裝備制造業在一些領域里技術水平不高,一些重大建設項目裝備仍不得不依靠國外進口,從而對裝備制造業加快技術創新與結構升級提出了迫切要求。
因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在報告中指出,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2007年裝備制造業獲得較為寬裕的發展空間,但“結構性過剩”的供求關系將在較長時期存在下去。今后一段時期,一般傳統產品雖有一定需求增長,但競爭十分激烈;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術裝備需求將快速增長。
從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了解到,目前,我國機械行業投資增長偏快,產能過剩逐步顯現。2006年1~11月,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55.6%、52.2%、40.6%和35.1%。而且隨著機械行業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利潤空間縮小,多個行業收入增長普遍低于銷量水平。
由于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將對部分機械產品的市場需求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上游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和運輸成本的上升,將直接影響機械工業的經濟效益,如銅、鋁、優質特種鋼材等原材料高位運行使企業成本增加。此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宏觀調控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放緩,都將給機械工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技術創新圓國產化之夢
為實現石油天然氣開發及集輸、三大化工(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大型煤化工)、大型火電站、冶金、大型空分設備、環保等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產品的國產化,我國通用機械制造業已經相繼從國外引進技術150多項,通過科研攻關、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技術改造,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取得較大進展。研制成功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技術裝備,初步具備了為石油天然氣開發、大型化肥、大型乙烯及深度加工、大型火電、核電、冶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等提供成套技術裝備和關鍵產品的能力,在行業中形成了一批能夠承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任務的企業隊伍,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重大的貢獻。
自西氣東輸工程實施以來,雖然工程用壓縮機及閥門未實現國產化,但沈陽鼓風機廠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已具備了為天然氣長輸管線提供大型離心壓縮機的能力和技術水平;自貢高壓閥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引進技術和技術攻關,也具備了為長輸管線提供大口徑球閥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目前,管線用口徑750mm及以下管線球閥已基本實現了國產化
大型乙烯裝備國產化一直是通用機械行業的重中之重。“九五”以來,隨著“5大乙烯”和中小乙烯裝置的改造,乙烯裝置國產化工作取得了突破。1998年沈陽鼓風機廠成功為大慶48萬噸乙烯改造項目提供了裂解氣壓縮機和丙烯壓縮機,之后又為上海金山和揚子化工60~70萬噸乙烯改造項目提供乙烯裝置用離心壓縮機,均一次開車成功,打破了該產品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乙烯冷箱是乙烯裝置中的關鍵裝備之一,一直依賴進口,杭州制氧機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科技攻關、分別在燕山、上海、齊魯等大型乙烯改造項目中中標,目前已承接制造了20多臺,近期,杭氧為72萬噸乙烯裝置提供的國內最大乙烯冷箱成功開車運行。
為實現大化肥成套設備的國產化,通用機械制造業經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業績。現在,大化肥裝置中合成氣透平壓縮機、天然氣透平壓縮機、氨透平壓縮機、co2透平壓縮機等5大透平壓縮機組等關鍵技術裝備已完全可以立足國內生產。目前就國內裝備制造業的水平和能力,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裝置成套技術裝備國產化可達80%以上。
大型火電通用輔機包括泵、風機、閥門、除塵、冷凍與空調、制氫、化學加藥、水處理等設備,這些設備約占電站設備總投資25%(如包括脫硫則占40%左右),其耗電量占電廠自耗電的70%左右。因此,電站通用輔機在電站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世紀80年代初,圍繞30萬kw、60萬kw亞臨界大型火電機組的國產化,通用輔機引進了30多項技術,通過消化吸收、自主開發,大型電站鍋爐給水泵、循環水泵、送引風機、高溫高壓電站閥門、大型空冷機組、電除塵器、煙氣脫硫等關鍵技術產品已完全可以立足國內生產。但隨著新型超臨界、燃氣輪發電及核電等先進發電機組的建設,對泵、風機、閥門等關鍵技術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通用機械加快技術進步步伐,提高產品水平和質量,滿足電力工業發展需要。
避免貿易摩擦阻擋發展腳步
通用機械行業所取得的成就表明,全行業在產品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不僅重大技術裝備有重大突破,同時還涌現出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產品,滿足了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
盡管成就斐然,但中國科學院近日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測,2007年中國貿易摩擦形勢依然嚴峻。預計在今后若干年中中國仍將是貿易摩擦的一個高發區。
這份名為《2007年中國進出口形勢分析與預測》的報告指出,新興優勢行業,如鋼鐵、汽車、通信設備、化工產品將會成為中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中的新熱點。發達國家對涉及這些行業的貿易爭端更容易采取貿易保護的手段,以維護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
報告指出,涉及中國的貿易爭端發生在第三國的可能性將會加大。一方面,在傳統優勢領域,中國可能面對其他一些以制造業為主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挑戰,從而引起貿易摩擦;另一方面,在中國的新興優勢領域,中國會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與發達國家開展競爭。
中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將可能加劇。捷克、土耳其、烏克蘭、墨西哥、巴西等國家和中國同屬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同樣以制造業為主,因此與中國在經濟結構上缺少互補性,其國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容易受到中國產品的沖擊。
盡管貿易摩擦在所難免,但有關專家強調,出口是拉動通用機械行業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因素,應進一步提高中高檔產品的出口。要加大對新產品開發研制投入的力度,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重視產品技術標準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努力向國際標準或國際先進技術標準靠攏和轉化,不斷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實行優質優價,提高經濟效益。
推行進出口代理制。先從為中小型企業出口代理做起,幫助他們擴大出口銷售范圍,尋找并落實客戶,減少企業經營費用,協助避免匯率風險,建立銷售網絡并合理收費。同時,還要做好進口代理工作,將國內企業生產配套需要進口的零件等集中起來統一訂購,使之獲得較低的進口價格,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還應重視我國與東盟以及與智利等國已經建立的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充分利用相互給予進口產品實行低關稅的優惠,擴大出口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