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強勁復蘇 技術仍存瓶頸
據零點調查最新報告顯示,2006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出現強勁復蘇。據統計,前11個月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約為35%,利潤同比增長126%;出口增速達到60%,比全行業銷售收入增速快了近25個百分點。其中三一重工、山推股份等上市公司發布了全年年凈利潤增長100%的預增公告。
但報告同時認為,在工程機械產品上,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國內產品在質量上不能滿足一些用戶的需求,這些制約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
報告稱,在工程機械產品上,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克隆”產品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由于同質化強,競爭以價格戰為主。大多數國內廠家缺乏相關技術,無法建立較高的行業進入壁壘。國際上,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出口價格明顯低于國際市場同類產品,存在反傾銷風險。以手動搬運車為例,當前我國手動搬運車出口的平均價格約120美元/臺,而德國生產的同類產品為600美元/臺。
另一方面,國內工程機械產品在質量上不能滿足一些用戶的要求。零點前進策略在調研中曾發現,有的用戶寧可選擇二手的國外產品也不愿選擇新的國產機器,主要原因是國產機器的質量不能達到要求。
據研究,目前我國工程機械生產企業的產品在1000h可靠性試驗和“三包”期內統計,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mtbf)為150-300h,而國際水平是500-800h。
近兩年工程機械行業銷量迅速擴張,更是將產品質量可靠性差的問題暴露無遺。本質上,消費者的“更高質量”要求仍然是技術的需求。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當前正處在產業升級的前期,當前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已經為產業升級指明了方向,難點在于能否有自主的技術創新給予產業發展必要的支持。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