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機械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市場發展前景展望
1.發展思路上的差距
作為一個為深加工行業提供裝備的行業,我們前40年的發展思路基本上是以兩個方面為依據的:一是國外先進國家做什么,我們就跟著做什么;二是塑料加工行業要規劃什么,我們就發展什么。如此做法是由我們行業所受到的歷史和客觀條件局限所決定的。
第一,世界大多數后來居上的國家所邁出的第一步大都是“模仿”,這樣做無可非議,也是正確的。第二,原來以塑料加工廠為主的塑料加工業面對的是直接的消費市場,而我們塑料機械行業則面對的是間接的市場,我們只能根據塑料加工行業的信息反饋來確定該生產什么。這在行業十分弱小、高質量人才匾乏、短缺經濟條件下也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現在我們的塑料機械行業已經初具規模,有了一定的實力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同時各個行業都在使用塑料機械,原有以塑料廠為主的塑料加工行業已不能再代表塑料機械的買方市場趨勢,因此,就不能再照搬過去的模式而要在特征為買方市場的前提下思考問題。
按照國際流行的模式,先進的塑料機械制造廠商的觸角早已深入到了直接的消費市場。他們不斷研究、尋找和發現消費市場的需求(這里包括民用及工業消費),自行開發新型的塑料制品,然后為此而設計機器、安排工藝配方,直至為設備的使用者提供一套包括加工裝備在內、能成功地制成一種新型產品的交鑰匙工程。這種方式已完全不同于傳統的“用戶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的消極模式,而是一種引導市場消費的積極模式。這是市場觀念質的飛躍。
上述差距是不能以時間作為單位來度量的。要達到這一步需要大量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需要大量跨學科、跨行業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需要有效的、廣泛的、跨行業的社會信息流通體系。而我們能否在下個世紀初不長的時間內盡快轉變老的模式,采用新的或更新的模式當是消除或縮小我們同先進國家之間差距的”關鍵所在。
2.設計觀念和手法上的差距
目前國外塑料機械流行的設計觀念是以所要加工制品的需求為原則,如何讓用戶在市場中取勝為理念,為設備的使用者設計制造專用設備。由此而涌現出大量我們至今尚未掌握的新技術,如三維回路版技術(mids)、雙泡管膜法、茂金屬塑料加工技術、在城混煉與注射結合技術、同向雙螺桿直接擠出技術、熔體泵以及一直普遍流行的而在我國應用甚少的熱流道技術,近來出現的氣輸、水輔注射技術等,并因而引出了所謂“模塊化”的設計方法,我們在四年前曾稱之為“功能單元化設計”。
這是建立在以電子媒介手段的設計、修改、儲存及輸出的基礎上,將設備的功能分解為各個單元,然后選取、組合的新型設計理念。設計者為一個類型的設備儲備了數十上百個不同的“功能單元”,在為某一制品設計某一機器時,議選用其中必選的“主模塊”,再加上成型該制品所要求的“特殊模塊”,就可快速設計出一臺有別于其他機型的專用機型來。
而我國塑料機械的大部分企業則還在沿用傳統的標準機型加改進的套路試圖來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從“八五”時就疾呼“我們的機器通用的多,專用的少”但至今仍無實質性改變的因素之一。
3.速度、效益、節能方面的指標大大低于國外先進廠家
高速、高效、節能一直是近年來國際塑料機械不斷改進的主旋律,而我國大多數塑料機械的差距明顯:能耗大致為國外同類型機的2倍,速度一般為國外設備的1/2,同規模螺桿的塑化能力也大致在人家的50%-60%左右,制品的正品率也大大低于國外先進水平。由此可見,國產的二、三臺設備才抵得上一臺先進設備。
4.控制水平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由于人才的缺乏和知識結構更新緩慢,我國塑料機械的控制水平未能緊跟國際電子技術、通訊產業的飛速發展。國際上為使設備更加高速、高效,相繼采用了“奔騰”級的電腦控制。汽車工業中曾使用的canbus總線布置、先進的數字圖線控制、車間多臺設備的網絡化控制及通過國際互聯網建立遠程服務體系用于用戶在線設備的故障診斷和排除。因此,我們的控制精度、制品重復精度都與國外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不僅如此,將來甚至會有一天這些差距會在售后服務等原來與控制系統無關的方面,全方位地體現出來。
5.產品附加值低、企業經濟效益差、競爭能力弱
1998年塑料機械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7.4%,銷售額上億元的排頭企業的統計平均銷售利潤率也僅為9.3%,其中最高的兩家也只不過為18%和17%。而國外企業平均利潤一般在25%左右。按照國際上公認對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從銷售額、投資回報率、研究開發投入及生產規模和能力四個表征企業競爭力的參數來看,我們都大大低于國際同行。
從另一方面來看,近年來我國塑料機械的市場消費量年平均都在130億人民幣左右。其中國產設備約8萬臺套,銷售額約50億元人民幣,進口設備年均不到2萬臺套,但價值卻為80億元人民幣,臺均價值為國產設備的5倍多。根據近幾年來的統計資料,進口設備約占市場總量的25%-31%,但價值卻占74%-77%。由此可見國產設備經濟效益和競爭力與國外設備的差距,同時也說明我們的產品結構已經到了不調整則不能前進的境地。
6.企業裝備水平與國外企業相比差距明顯
國外企業的自身裝備并不總是花錢買新裝備,而是在條件許可時不斷地對老舊設備進行改造,其改造內容主要是控制系統。他們將覦年代、70年代,甚至是50年代的老舊設備的控制系統和關鍵部件不斷更新,直至目前的全閉環數字控制。此舉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現有設備的加工精度和水平,但又花費甚微。與我們企業動輒花費數十、上百萬外匯購進國外設備相比大不一樣。當然這也與我們企業缺乏高技術人才、不掌握國際控制技術進展的信息、不知如何改進現有設備有關。說到底,還是個知識和人才的問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