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機械行業發展狀況
1.1 行業現狀
目前我國塑料機械
制造廠家已超過600家,以中小型企業為多,大型二類企業僅占1%,企業集團為2%,實施股份制企業為總數的20%。專業及相關技術研究單位近20家,設置本專業的大專院校逾10家。”全行業從業人數 15萬人,工程技術人員的比例為10 %。全行業固定資產現值約為 60億元,年銷售額為50億元,銷售利潤率為7%-8%,年出口貿易額約為5 000萬美元。 行業主要產品可劃分為19個大類,53種不同類型,數百個品種。主要有混配料設備、注射成型機、擠出生產線、中空成型機、壓延生產線、各類二次加工設備及各類配套設備。產品以中低檔、通用型為主,主要產品的總體技術水平相當于國際技術先進國家80年代初的水平,部分產品達到80年代中末期水平,少數產品接近90年代水平,極個別產品在理論和實踐上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大部分內資企業組織結構偏大。各種所有制企業與國外先進同類企業相比(按銷售額劃分)規模均較小。 比照塑料工業的發達地區,塑料機械的行業布局呈現相應的比較明顯的區域性。 近年來,我國塑料機械工業生產在塑料工業快速發展的拉動下,呈現超常規高速發展,但基本上屬于自由市場經濟初期的無序發展。由于塑料加工工業的重復建設現象十分突出,因而大量設備制造廠家競相仿制、搶產熱點設備的現象也隨之而來。進而經常出現結構型過剩,市場競爭方式處于惡性價格戰等低水平狀態。
1.2行業調鱉和發展的主要成就
我國的塑料機械工業興起于’50年代。改革開放前,大多數企業集中在原輕工和機械系統,規模較小、裝備落后、技術力量薄弱。技術上主要以對引進樣機進行測繪仿制為手段,產品品種少、工藝水平低、標準不一、模具開發能力低、配套能力差,缺乏成套供應能力。 改革開放后,隨著塑料工業的高速發展,市場對塑料成型加工設備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許多企業通過與國外同類企業進行合資、合作和購買生產制造許可證等方式,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設計并進行消化吸收,使得我國塑料機械產業有了一個明顯的躍升,產品開始初步滿足塑料加工工業的一般需求。 進入90年代,由于塑料新型材料的不斷涌現,塑料的應用領域已從一般民用、農用向幾乎所有工業領域,如汽車、家電、建筑、包裝、裝演、通訊、計算機等產業快速擴展。塑料機械生產企業也打破了原大部分局限于輕工、機械及化工系統的格局,迅速在各個工業系統及軍工和鄉鎮企業中蓬勃興起,并依托塑料工業的重點發展地區,產品門類與之相適應,從而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區域結構布局。如注射成型機的生產相對集中在廣東南部,浙江的杭州、寧波一帶,上海及江蘇的無錫等地;擠出生產線相對集中在東部的山東、上海,中部的武漢及豫南,北部的北京、大連等城市;塑料編織設備主要集中在江蘇常州和甘肅蘭州兩地;同向雙螺桿擠出機則主要在江蘇的南京、甘肅蘭州及大連;混配設備主要江蘇張家港和遼寧的部分地區;擠出成型機和注射成型機的關鍵部件螺桿和機筒則大部在浙江的舟山和江蘇的南京;而各類模具則以浙江黃巖地區以及安徽一些地區較為集中。 經過從“六五”開始到目前這段近20年時間的發展,我國塑料機械工業已經初具規模,并業已形成一支為塑料加工工業提供必備的裝備,在輕工機械領域中排行首位、在整個機械工業中漸顯其重要性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全行業的主要成就如下所述
(l)數量
進入“九五”后,我國塑料機械產量已居世界前列。其中注射成型機產量年均2萬臺;擠出成型設備年均6000- 8000臺套;中空成型設備年均800臺;各類二次加工設備如圓織機、熱成型機、制袋機、印刷機、切割設備、組裝設備、拼焊設備等20000余臺套。全行業年生產能力約8.5萬臺。
(2)規格檔次及技術水平
我國塑料機械的功能價格比尚可。總體技術水平接近港、臺同類設備,在第三世界國家中處于前列,已可以基本滿足我國塑料加工工業的一般需求,但在國際上處于三、四流之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