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會區、臺山市為重點發展區域,主動融入珠三角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體系
——江門加快建設廣東最大海工裝備制造基地
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建造了全球最大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皇智堯
在新會銀洲湖,一艘艘建造中的船舶、海工裝備擺開陣勢,蔚為壯觀。去年8月,這里見證了由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門航通公司”)建造的全球最大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的誕生,實現了“江門造”海工重器駛向“世界級”的跨越。
而就在1個月前,由臺山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業內專業力量,在新會企業威立雅海洋環境工業(廣東)有限公司建造完成的江門首座現代化養殖平臺,同時也是廣東省內首個入級中國船級社(ccs)的大型養殖裝備——“臺山1號”在銀洲湖正式下水,將投放于臺山川島烏豬洲高冠海域,標志著江門海洋牧場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在深圳、珠海、中山、江門等地建立智能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中心和海工裝備測試中心。當前,江門正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船舶制造等臨海工業,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以海工裝備制造為抓手,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新突破點,加快建設廣東最大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
行業復蘇新周期帶來發展機遇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海運需求出現大幅度反彈,船舶行業開啟復蘇新周期,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2023年在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3個指標上,中國所占的世界市場份額分別達到50.2%、66.6%和55%,均位居榜首位置。
在江門航通公司碼頭,數艘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雙燃料動力船正在進行最后的設備調試檢測工作,在岸邊不遠處的生產車間內,“電光火石”之間一塊又一塊船板在技術工人的手中打磨成型,一派火熱的生產景象。今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生產總值已達5億元,同比增長11.11%。
側重于建造特種船舶的江門航通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旗下的子公司,至今已承建生產了全球最大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四航永興”號,以及國內第一艘深層水泥攪拌船、國內首套潛水無人切割機、深中通道8萬噸智能臺車和智能混凝土澆筑系統等一系列海工重器。
“目前我們在建船舶29艘,今年計劃交付13艘,排產計劃已到2027年上半年。”江門航通公司船舶制造黨支部書記賁為宇介紹,今年該公司155米深遠海養殖工船、7999t雙燃料供油船等多個重點項目已陸續開工,二期廠區也已建成投產。“接下來將進一步增資擴產,同時持續優化關鍵技術,狠抓項目質量與安全,持續把船舶建造、裝備研發和工程施工的技術與經驗進行融合互補。”
而在不到一公里外,廣東省規模最大的民營船舶制造企業——江門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洋船舶”),同樣是“火力全開”。“今年以來,我們新簽訂單不少,全年預計交付22艘船以上。”南洋船舶財務總監朱繼雷說,今年該公司預計全年營收40億元,同比增長26%。
南洋船舶可建造10萬噸以內船舶,年生產能力100萬載重噸,主要以建造現代節能型“小靈便”散貨船為主,因其建造船型性能優異,在其所屬的“小靈便”散貨船細分領域中,位居全球造船廠首位,成為國際標準船型之一,被國際市場稱為“南洋型”船。
據朱繼雷介紹,面對全球船舶行業復蘇帶來的利好,當前南洋船舶正積極跟蹤全球船舶市場的前沿技術,通過前瞻性地研究與設計開發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的雙燃料“小靈便”散貨船,鞏固其在細分領域的絕對優勢。
從“近觀”企業到“俯瞰”全局,當前船舶行業復蘇新周期,確實帶來了不少發展機遇。記者從市工信局獲悉,2021—2023年,我市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產值連續三年大幅增長,年均增幅達52%。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增速達123.1%,居全市15條重點產業鏈增速之首。
企業看中江門向“海”發展優勢
當前,在廣東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的背景下,疊加船舶行業復蘇帶來的利好影響,向“海”發展迎來更多機遇。
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斯比”)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高新技術軍民融合企業,主營產品以高端巡邏艇、移動浮島、無人艇為主。該公司率先提出了系統的“浮島+”概念,把浮島應用在不同的海洋場景下。2019年,該公司移動浮島產品被省自然資源廳列為重點支持項目。當時,由于該產品對建造場景有著特定的要求,海斯比開始尋找適合的建造地。
“移動浮島單個尺寸比較大,需要良好的水域條件用于建造、測試、交付,經過考察,我們發現江門臺山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出海口有很好的深水航道。”海斯比副總經理林偉東介紹,當時公司還了解到江門正大力推進廣海灣經濟區開發建設,而且江門產業布局規劃和公司的發展很契合,再加上江門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最終公司堅定了選擇江門的決定。
目前,海斯比的首個移動浮島項目已在臺山陸續完成各項建造工作,正進行最后的收尾,預計今年六七月完工投入使用,屆時將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相關工作中。“我們也計劃未來在廣海灣建立深海裝備制造基地,充分發揮深圳‘技術研發’優勢,利用江門得天獨厚的制造條件和空間條件,為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作出更多貢獻。”林偉東說。
在新會區崖門鎮,由全球500強企業威立雅集團投資建設的威立雅海洋環境工業(廣東)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船舶海工設施的環保拆解回收、船舶和海洋工程修造服務及風電,工程大型鋼結構制造。近年來,該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機械化梳式滑道,先后完成了亞洲最大的盾構機總裝、全球最大的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總裝,以及省內首個入級中國船級社的大型桁架式養殖平臺“臺山一號”,今年在海工裝備制造和產業園建設板塊發展迅猛。
目前,該公司還有一艘全球首創水體自然交換型155米深遠海養殖工船正在制造中,預計今年底制造完成并下水。威立雅海洋環境工業(廣東)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崖門鎮轄內銀洲湖是西江、潭江兩大水系江海轉運的樞紐,有珠三角西部“黃金水道”之美譽,連接銀洲湖的崖門水道是省重點航道,在發展海工裝備產業方面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優勢,接下來公司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助力江門加快建設廣東最大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
在新會臺山謀劃建設海工裝備產業園
江門擁有414.8公里大陸海岸線和4880平方公里的廣闊海域,大陸海岸線占全省1/10,海島數量居全省第二,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從20世紀50年代江門造船廠誕生后,江門一直是廣東造船業發展重鎮。
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江門提出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船舶制造等臨海工業。去年,《江門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出臺,針對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提出了“內”和“外”的發展方向。
一方面,江門將以新會區為重點發展區域,依托銀洲湖等重點園區平臺,培育壯大航通船業等骨干企業,積極填補甲板機械、艙室設備、壓載水系統、船用管系及錨泊系統等關鍵部件缺失領域,著力引進高端游艇項目。
另一方面,江門將以新會區、臺山市為重點發展區域,主動融入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體系,爭取在無人船艇、深海漁業裝備等領域實現突破,支持開展無人船用高性能復合材料、遠程和復雜多樣化任務與信息融合等關鍵技術研究。
據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江門正在新會銀洲湖區域、臺山廣海灣區域謀劃建設1000公頃海工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高技術船舶及游艇、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海工裝備產業,目標是打造全省最大的海工裝備產業園。
去年2月,國資入局,江門海洋集團成立,其中,在做強海工裝備方面,江門海洋集團深化與臺山、新會兩地國資合作對接,聯合省龍頭企業廣東廣遠漁業集團,以及國內海工裝備技術優勢企業組建江門海工裝備有限公司,借助威立雅基地優勢,以輕資產形式推進新型抗風深海網箱、現代化智能養殖平臺等海洋裝備建設,服務大灣區海洋牧場發展和海上風電運維、保養等。
來源: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