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
(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4月8日,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長篇小說《立秋》新書首發暨研討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來自文藝界、傳媒界、出版界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代表和相關領導共聚一堂,就《立秋》的時代意義、文學價值、藝術特色等展開深入探討。
700 >
(《立秋》新書。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呂家佐/攝)
《立秋》是當代新銳實力派作家杜陽林最新推出的現實主義長篇力作,其代表作長篇小說《驚蟄》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主持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首批項目,入圍“施耐庵文學獎”終選名單,且入選多個文學好書榜單,曾獲百花文學獎、川觀文學獎等多個文學獎項。《立秋》2023年11月刊發于2023年第6期《收獲》雜志;2024年4月,單行本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小說以一名農村青年進城后的創業歷程,輝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新時代初期,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展現普通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精神。
700 >
(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芮宏致辭。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呂家佐/攝)
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總編輯、黨委副書記芮宏在致辭中談道,從《驚蜇》的萬物初醒到《立秋》的果實飽滿,不變的是那份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立秋》塑造了來自不同社會群體,栩栩如生、可愛可信的一批人物,繪就了一幅改革開放浪潮之下普通中國人奮勇搏擊的生動圖景。小說以新時代文學形式對于鄉村振興、城鄉共融、共同富裕等問題給出了非常真摯而且非常切實的回答。
700 >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發言。主辦方供圖)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肯定了《立秋》的現實價值和時代意義,對作品所涉及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做了深入分析,他呼吁,鄉村寫作需要有新的眼光和表現手法,以更為成熟和從容的態度處理豐富的素材。
700 >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發言。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呂家佐/攝)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認為,《立秋》中的人物在成長歷程中始終保持內在世界與情感底色的純粹。作品成功捕捉到了改革開放的脈搏與鄉土精神的變遷,展現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特殊時代質感,小說的紀實色彩讓文本富有辨識度,彰顯出作家還原時代標識的能力。
700 >
(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發言。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呂家佐/攝)
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表示,從上世紀初以來到現在,“出走與回歸”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一個“母題”,杜陽林用《立秋》這部新作延續了《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許多經典作品對此的探討,這也是這部作品最為重要的價值之所在。
700 >
(《文藝報》副總編輯岳雯發言。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呂家佐/攝)
《文藝報》副總編輯岳雯認為:“《立秋》表面敘述的是個人奮斗歷程,實則傳遞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情緒,與路遙筆下那個時代的氛圍截然不同。”她特別強調,《立秋》并非一部頌揚功成名就的勵志傳奇,小說人物直面現實的人生泥沼,隱忍突圍,涅槃重生。作品以“老調新曲”之姿,跳脫了傳統的成功敘事框架,細膩描繪個體如何在生活困境中掙扎求索,實現自立、成熟與成長。
700 >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發言。本網記者 呂家佐/攝)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表示,《立秋》具有獨特的文學意義,同時承載著深厚的社會學意涵。凌云青的經歷映現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改革史和一代人心靈史的互動。“路遙之后,以中國城市為背景的改革故事中經典作品并不多,杜陽林的《立秋》成功接續并拓展了這一敘事傳統。”
700 >
(《立秋》作者杜陽林發言。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呂家佐/攝)
研討會上,杜陽林坦言自己的創作初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選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機遇,我希望通過長篇小說《立秋》、通過主人公凌云青的形象,走進磅礴的時代,去探尋在時代中人性的底色。”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