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改變生活,其中的重要大類——聚酯,更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從服裝面料聚酯纖維(即滌綸),到礦泉水瓶和各類飲料、食品、化妝品的包裝材料……
聚酯,正是化工學院趙玲教授的科研起點和深耕多年的科研對象。30多年來,趙玲參加了大型聚酯國產化、柔性化、高性能化的一系列重要研發工作,見證了中國從聚酯技術引進到自主國產,進一步發展為世界產量最大和技術最先進的生產國,也讓她在日復一日地堅持聚合物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研發后收獲一路璀璨。
“小小的分子,聚合著大大的夢想。而我們的夢想,就是讓中國成為聚合物新材料技術全球領先的國家。”趙玲說。
結緣聚合 為重大攻關注入“她”力量
從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開始,趙玲就在戴干策、朱中南、戴迎春等教授的指導下,圍繞聚酯反應過程開展研究,并從此與聚酯結下不解之緣——從紡織部“八五”重大技改項目到“九五”國家攻關項目,從中石化“十條龍”攻關項目到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再到目前正在進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課題,從聚合、聚合物加工到解聚,一路披荊斬棘,為聚合物新材料邁入綠色化和高端化的時代貢獻力量。
新材料產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全球高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針對聚合物新材料存在“科學、技術、工程”一體化協同不足的短板,趙玲和她的團隊一直圍繞聚合物新材料的規模制備與綠色加工,開展了多相反應與傳遞過程的應用基礎和工程開發研究。
近5年,趙玲帶領團隊完成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聚合物材料的輕量化技術”以及包括中石化碳纖維、等規聚丁烯-1、聚烯烴彈性體等“十條龍”重大攻關項目在內的產學研合作項目20多項,攻克了聚合物的工程化、輕量化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創制的流場結構化新型高效反應器和聚合物脫揮設備、開發的超臨界流體發泡聚合物新工藝和新裝備均已成功實現工業應用,支撐了碳纖維、新型聚酯和聚酰胺、高端聚烯烴等“卡脖子”化工新材料的產業化,引領了聚合物輕量化材料的綠色制造與高端應用,有力促進了中國快速發展成為超臨界流體發泡聚合物技術及其產業化世界領先的國家。
據趙玲介紹,將反應生成的副產物、未反應的單體、溶劑等小分子脫除才能制備出高分子量和高品質的聚合物產品,而小分子進入到聚合物中進行發泡膨脹則是實現聚合物材料減重減量的最直接途徑。“我們團隊的研究特色是小分子‘進’‘出’聚合物,一方面讓小分子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從高黏聚合物體系中分離出來,生產高品質的產品,另一方面讓二氧化碳、氮氣等小分子可控地進入聚合物中,定制出輕量化和功能化的聚合物微孔材料。”趙玲說。
超臨界二氧化碳發泡可控制備聚合物微孔材料,就是團隊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該成果實現了從發泡專有原料、短流程發泡工藝、高效發泡裝備到高性能產品及其應用的全鏈條創新突破,目前已建成60多套工業裝置,系列聚合物發泡材料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5g天線、風力發電葉片夾芯材料、高端高彈鞋材、低介電pcb板等領域,先后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22年度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23年第二十四屆中國優秀專利獎。
教書育人 培養工程人才綻芬芳
卓越工程人才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中樞力量,如何培養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人才?作為一名工科教師,趙玲特別注重將科研創新資源轉化為高質量育人資源,以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賦能工程人才培養。她參與的教改項目,先后獲得2022年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
無論有多忙,趙玲都始終堅守三尺講臺,每年她都會去奉賢校區為本科生講授48學時的化工專業核心課程“化學反應工程”。她指導畢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已達上百人,她也被學生譽為良師益友。
趙玲善于把科研創新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例如,她將聚酯工程開發成果轉化成工程碩士反應工程課程教學案例,并借助自己出色的產學研合作,指導學生獲得國家及上海市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獎50多人次。
化工學院師資博士后陳弋翀就是典型代表。從本科到博士,陳弋翀有著豐富的科創經歷,并獲得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榮耀背后,離不開趙玲的精心指導。
“從本科時的‘大創’項目開始,趙老師一直指導我們的創賽項目,既有對項目的方向性指導,也有產品下游應用企業的資源對接。”陳弋翀說:“趙老師特別強調,化工的研究生要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做科研,唯有如此,才能切實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切實為國家發展保駕護航。”
教澤綿長,桃李芬芳。學生們取得的成績總是令趙玲異常開心:曾獲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的李磊博士,憑借著出色的綜合能力,已是中國石化上海石化院合成材料所高級主管,2023年獲得中石化“青年科技精英賽”第一名;姜修磊博士和包錦標博士創辦了超臨界流體制備高性能聚合物微孔發泡材料的企業,其中,申賽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快速成長為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蘇州市“獨角獸”培育企業;李大超博士和陳禮科博士在陶氏、藥明康德等知名企業快速成長為高級科學家,帶領團隊開發出新產品,并實現產業化應用……
趙玲非常重視團隊建設,建設了特色的工業反應過程開發研發平臺以及國際先進的超臨界流體發泡聚合物研究平臺,她鼓勵團隊老師形成各自科研工作特色鮮明的“標識符”,讓年輕老師獨當一面。在團隊中成長起來的奚楨浩老師,2023年獲得了第五屆“杰出工程師青年獎”,并入選了國家級人才計劃。在她的帶領下,多相反應與傳遞研究團隊也于2019年獲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
積極作為 多崗位發出“光和熱”
有信念、有擔當、有作為,趙玲的身上,仿佛有著無限的活力,不僅有著出色的科研成果、篤實的育人堅守,多年來她還先后擔任了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發展規劃處處長等行政職務,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不僅如此,她還立足專業特長,在學科建設、民主黨派工作、學術援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趙玲先后擔任徐匯區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協委員,并擔任了民進上海市委委員、民進上海高教聯合委員會主委和民進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總支部委員會主委等職務,履職盡責,擔當奮進,雙崗建功彰顯著新時代民主黨派成員風采。
從2017年到2022年,趙玲更是有著一段難忘的“西部情緣”。2017年,趙玲受聘為新疆大學的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工作的重心也由此而轉移。在這短短的5年時間里,她積極主動,默默為新疆大學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多項工作添薪加火。
在新疆大學工作期間,她連續3年為本科生講授64學時的“化學反應工程”,承擔著博士研究生“化工過程案例開發”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并開展多場專業教育講座,引領學生“認識和感受化工的魅力”, 進行化學反應工程慕課(mooc)教學示范,邀請專家指導新疆大學的化工專業建設,利用產學研合作項目開展為研究生創造了到新鑫科技、藍山屯河、合盛硅業、新疆協鑫等公司進行工程實踐的機會,青年教師劉洋也來到華東理工大學深造,并在她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
另外,她建設了化工新材料研究平臺,作為骨干成員積極參與了“煤炭清潔轉化和煤基碳材料”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省部共建碳基能源資源化學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要平臺的申報與建設工作,在多個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介紹新疆大學化工學科,不斷促進學科進步。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