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今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作為重慶經濟發展主戰場主陣地,兩江新區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過去一年,兩江新區新質生產力在發展已取得明顯實效。戰新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分別達2577億元、1682億元;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加快成長,新能源整車產量36萬輛,增長66%,帶動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實現產值超1800億元,增長7.4%;生命健康產業實現產值104億元,同比增長24.7%;新一代互聯網及軟件信息業已集聚軟件企業近5000家,從業人員超10萬人;r&d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5.4%,位居全市先列。
兩江新區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構建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重點產業,在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
向“新”謀升級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也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做好“傳統”與“新興”產業間“守”與“創”,轉型升級是傳統產業激發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正在生產下線的賽力斯汽車。(王加喜/攝)
“用戶的投訴和用戶的聲音里面,發現確實太智能了一點,很多功能還不知道怎么用。”賽力斯汽車總裁何利揚最近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談到。日前,問界m9車型迎來首次ota升級,新增城區智駕領航輔助(city nca)、車道巡航輔助增強(lcc plus)和代客泊車輔助(avp)等功能。
數據顯示,2024年3月,賽力斯汽車銷量達24,986輛,同比增長579.15%;2024年前3月賽力斯汽車銷量達84,065輛,同比增長620.10%。
從面包車和中低端suv,一躍成為汽車行業的現象級品牌,得益于賽力斯汽車積極謀求轉型,深耕與華為的跨界融合造車,成為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相得益彰的典型。
隨著汽車“新四化”變革,圍繞智能化、網聯化開展競爭已成必然趨勢,后續比拼的不僅是基礎造車實力,更需要科技領域的“硬本事”。
為此,兩江新區汽車產業從燃油車轉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在新的技術賽道重新出發,依靠科技創新,提升本地配套,形成先發優勢,處于領跑位置,形成和塑造新質生產力。
以長安汽車為例,在智能網聯與自動駕駛方面,長安汽車已掌握200余項核心技術。去年公司累計申請專利4900余件,平均每天14件。
高投入的研發,帶來了高產出回報。4月3日,長安汽車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長安汽車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12.88萬輛,同比增長超52%。
兩江新區產業促進局副局長賴涵介紹,兩江新區圍繞大小三電、智能座艙、線控底盤、車規級芯片、汽車軟件、自動駕駛等重點領域,積極爭取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大補鏈延鏈項目落戶新區,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發展鏈條。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深化“5g+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積極建設“一鏈一網一平臺”,通過加裝“數字引擎”,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一個個傳統工廠正煥發出新生機。
截至目前,兩江新區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350個,先后建成智能工廠22個、數字化車間107個,總量位居全市第一。
在智能化的助力下,紫光華智的產品開發周期縮短了20%,產品不良率降低了82.00%,生產效率提升了51.72%,為新形勢下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支撐。
在賽力斯超級工廠,整個車間有300多個智能檢測點位,覆蓋了整車生產的全流程。依托大數據、物聯網、5g等技術,賽力斯超級工廠已經實現了關鍵工序檢測的100%自動化。
向“新”要未來?謀篇布局未來產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產業是重點任務。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在鑫景特玻的實驗室里,研發人員把一小塊玻璃固定在實驗器材的底部。試驗開始后,玻璃正上方的圓形鐵球迅速滑落,重重砸在玻璃上。盡管沖擊力巨大,但玻璃卻完好無損。
昆侖玻璃中納米級晶體含量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能夠與全球特種玻璃行業巨頭的產品直面競爭了。
為什么摔不壞?“這是因為,一片不足7英寸的昆侖玻璃,內部充滿了上億億顆晶體。”鑫景特玻首席科學家、國家特種玻璃重點實驗室主任姜宏解釋說,晶體可以阻斷裂紋的擴散。
重慶鑫景特種玻璃有限公司。(企業供圖)
新興產業落地開花的故事,正在兩江新區各區域上演,各個新賽道,正在形成實質化推進的新質生產力。
搖櫓船實驗室照片。(企業供圖)
“搖櫓船科技的核心技術,就是為機器人裝上‘眼睛’、裝上‘大腦’,幫助機器人工作得更有智慧。”中科搖櫓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鄭道勤表示。
企業更是成功研發出micro led晶圓巨量轉移檢測設備,可幫助顯示面板企業解決巨量芯片精準轉移難、壞點檢測難這兩大“痛點”,是國內唯一、全球唯二可提供此項技術完整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
兩江新區長期注重科技創新,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努力鍛造新動能,布局新賽道。近年來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支柱潛力的新動能產業,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生命健康、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3大賽道形成較大競爭優勢,形成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新型顯示、半導體、衛星互聯網、生物醫藥、生產性服務業5個特色優勢產業;瞄準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提前布局發展11個高成長細分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新星”產業集群。
同時,兩江新區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科技型企業超過500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900家、位列全市第一,專精特新企業規模全市第一。實現西山、山外山2家企業科創板上市,形成穩固的創新主體“金字塔陣列”。
向“新”要人才?加大培育創新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要靠“人”,必須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才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在兩江協同創新區,目前已集聚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等50家科研院所,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突破6000余人,打造科研平臺110余個。
“我們堅持走‘科創+產業’發展道路,不斷完善共享平臺服務、科創服務、孵化育成服務等多個配套服務體系,打通科技、產業、金融、人才連接通道,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產業創新高地。”兩江協同創新區公司副總經理鄭驚說。
兩江協同創新區。(藍天?攝)
在這里,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毫焦級高能量光纖激光器、新一代超距毫米波雷達等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孵化企業重慶數元道科技有限公司,與長安汽車、吉利汽車、首鋼及中信金屬等數家頭部企業簽下了10余項橫向技術合作協議,創收突破了1500萬元“關口”。
西工大重慶科創中心孵化的首家企業重慶兩航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已建成國際一流鈦合金精密鑄造產線,為包括國產大飛機在內的多個航空發動機主力型號提供大尺寸、薄壁復雜結構件整套解決方案。
重慶兩航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藍天 攝)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唯有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在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帶動下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來源:政府信息公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