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普及獎近期頒獎。以董浩云航運博物館為主體的全國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于2023年“全國科普日”推出的“走進深藍 強國有我——大學生講科普(第一季)”榮獲2023年度中國航海學會新媒體類科學技術普及獎。
大學生講科普(第一季)分為三集,每集4分鐘,共計12分鐘。作品主題主要聚焦于中國古代到現代的航海科技,從古人發明的迄今沿用的水密隔艙技術、過洋牽星術,到現代,作為“海洋巨子”的董浩云第一個將集裝箱運輸引入遠東,建立起龐大的集裝箱運輸網絡,成為亞洲航運界最早從事貨柜運輸業的先驅。
通過大學生志愿者的生動講述,不僅向公眾科普了這些偉大的航海科學技術,助力校內外公眾“大海洋”科學素質的提升,更重要是學習和傳承中國人鍥而不舍的科學探索與創新精神,激勵當代青少年樹立為中華科技之崛起而自立自強的信念,擔當起建設科技強國、海洋強國的重任。
第一季的創作素材主要來源于董浩云航運博物館在2023年4-6月份舉辦的上海交通大學首屆科普講解大賽。大賽吸引了50余位報名者,經過激烈的初賽、決賽,最后決出12名選手進入決賽。第一季的三名志愿講述者即來自此次決賽前三名的獲獎者,他們的科普主題與“大海洋”密切相關,這就為視頻創作奠定了選題和內容的基礎。此后通過對主題進一步查閱資料、專家咨詢、多次修改拍攝腳本與定稿,以及與拍攝團隊的溝通交流,拍攝后的制作,尤其是動畫制作亦經過數番修改和審核,如此打磨無數次,終于形成了現在的作品。
這一季作品最主要的創新亮點主要有三個方面:在科普主題的選擇上,注重航海技術自古至今的一脈相承,迄今這些技術仍有廣泛運用,彰顯了中華民族輝煌的航海科技成就;科普結合航運名人故事,給校內外公眾以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了航海科技科普與“大思政”的融合;通過線下舉辦高校科普講解大賽選取優秀作品,然后拍攝成大學生講科普系列片,并通過線上進行廣泛推介的形式值得推崇和推廣。
上海交通大學歷來高度重視科普工作。依托董浩云航運博物館、船建學院等校內單位組建的上海交通大學航海文化與科技科普教育基地于2022、2023年分別獲批中國航海學會全國航海科普教育基地與航海科技工作者之家,為我國航海科普教育工作的開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學航海文化與科技科普教育基地還承辦了中國航海學會弘揚科學家精神講座活動,中國航海學會理事長、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親善大使何建中,中國航海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親善大使徐祖遠,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中國航海學會首屆最高航海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包起帆等出席,徐祖遠與包起帆為大家帶來了兩場精彩的航海專題講座,在業界引起熱烈反響、廣受好評。
董浩云航運博物館將充分發揮高校資源特色優勢,以普及航海知識、傳播航海文化、弘揚新時代航海精神為目標,不斷打造科普新亮點,將上海交通大學航海文化與科技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成為“大海洋”文化與科技科普宣傳展示的新陣地。
作者:
劉岸冰
攝影:
劉岸冰
供稿單位:
檔案文博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
華子怡
主編: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