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第一城”進擊現代工業名城
時間:2024-01-16 07:23 來源:新華日報 字體大小:放大正常縮小
新年首個工作日,總投資1億美元的智能終端主板制造項目落戶如東。項目實施主體順海科技(如東)有限公司負責人鄭俊信心滿滿:“簽約即發照,力爭今年5月投產。”
開年即開工,起跑就快跑。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要求,“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全力進擊新夢想——打造中國現代工業名城。
“牢牢把握堅持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的硬道理,以工業化的‘樹大根深’支撐現代化的‘枝繁葉茂’。”南通市委書記吳新明說,南通正處于戰略機遇落地轉化的風口期、產業優化布局的加速期、沖刺下一個萬億的“打樁期”,必須以項目大突破支撐新型工業化,以新型工業化實現發展高質量,奮力打造中國現代工業名城,再現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的歷史榮光,為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提供有力支撐。
登高望遠,“第一會”抬高新坐標
“新年第一會”具有風向標意義。1月4日,南通今年首場全市大會聚焦推進新型工業化,還將中天科技董事長薛濟萍等“張謇杯”杰出企業家代表請上主席臺。
置身大坐標,南通清醒看到“長中之短”——對比全球發達經濟體和國內先進城市,南通的工業總量還不夠大、質量還不夠優、結構還不夠好。登高望遠,對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標為全省“挑起大梁”多作貢獻的任務,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南通進擊“下一個萬億”的必然之舉。
時與勢之變,讓南通更加“坐不住”。多重國家戰略的持續轉化、疊加賦能,尤其長三角一體化多年縱深推進,區域經濟地理格局重塑、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都處在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產值規模突破萬億元大關,規上工業總產值到了沖刺2萬億元的關鍵階段……關鍵時期要有關鍵舉措,機遇轉化需定更高追求,打造中國現代工業名城是必由之路。
決心和行動,彰顯在“新年第一會”會場內外。會場外,張榜公布全市營收超百億元工業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明星企業,盤點工業家底;會場內,印發《南通未來產業發展研究》,確定五大方向和10個細分領域,布局未來賽道。會上明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南通路徑”:在鞏固產業體系較為完整優勢、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形成傳統產業“老樹新枝”的轉型之變,新興產業“含苞怒放”的蓬勃之姿,未來產業“拱土而出”的突破之勢。
以進促穩,“雙支撐”搶抓大機遇
“進”需要把握機遇,“穩”需要戰略支撐。圍繞“江”和“海”,江海大地下出先手棋,妙做新文章。
前不久,南通紫瑯湖畔,一場盛會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當天,長江口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啟動,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首個分中心落戶南通。上海嘉定、寶山、浦東和蘇州太倉、常熟、張家港等長江口地區的嘉賓齊聚一堂,共襄“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盛舉,引發廣泛關注。
風起長三角,潮涌長江口。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局中策劃布局先手棋,南通首倡在長江口建設以產業創新為重點的協同區。如今,這一倡議逐步從設想走向現實:2023年7月,“推進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建設”寫入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決定》;12月,“做實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成為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重要部署。
啟東復旦醫學創新研究院簽約落地,如皋“科創飛地”開進上海“大零號灣”,海門經濟開發區與上海臨港集團謀劃共建“漕河涇”品牌園區,蘇錫通園區與蘇州工業園區進一步深化合作……從板塊到園區,“更大力度跨江融合”個個爭先。以深層次對接上海、寬領域融入蘇南為戰略路徑,緊扣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開局即突破,起步就搶跑。
聚焦“長江口”,南通找準了縱深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棋眼”。
把沿海作為發展關鍵變量、最大增量,南通擺開向海發展的“大棋盤”——打造通州灣石化雙循環基地。
1月5日,2024年江蘇省重大項目清單出爐。通州灣示范區收獲中國石油南通新材料基地一期等5個項目,入選數居全市各縣(市、區)前列、市屬開發園區首位。近3年,“大通州灣”累計開工建設10億元以上項目79個,長三角萬億級臨港產業新基地呼之欲出。
“兩大設想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一體推進優江拓海、江海聯動、陸海統籌,成為南通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兩大戰略支撐。”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分析,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特別是未來4-7年交通格局發生巨變,南通發展在跨江融合、向海圖強中將綻放更多精彩。
敢闖敢為,“三三四”蹚出寬路徑
1月4日,與新型工業化推進會同一天舉行的,還有全市“重大項目攻堅突破年”動員會。通往會場的走廊上,巨幅落地噴繪榜單十分醒目,縣(市、區)、重點園區等10個板塊“2024年度一季度計劃開工重大項目情況”一覽無余,吹響“開年即開工”沖鋒號角。
項目是新型工業化的“源頭活水”,打造中國現代工業名城關鍵要集聚培育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立得住的產業項目。南通創設“龍虎榜”“金銀銅杯”,實施季度“奪杯”、排名“掛榜”、實績“晾曬”機制,激起全域項目拼搶熱潮。近兩年,全市新開工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27個;2023年131個新竣工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平均建設周期約18個月,同比縮短3個月;認定科創項目1428個,較上年增加一倍。
更為直觀的感受,南通的百億級項目從過去“幾年招一個”到現在“一年招幾個”,“七虎競南通、十強逐江海”的發展氛圍日益濃厚,“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成為鮮明標識。“三大舉措”抓當前,南通鋪展“三三四”施工圖:持續深化招商引資突破年、營商環境提升年、機關作風建設提升年“三個年”活動,推進產業倍增、城市更新、債務管理三個“三年行動”,落實招商引資季度分析會、項目建設季度觀摩會、科技創新雙月例會、企業上市月度聯席會等經濟工作“四項機制”。2023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超1.3萬億元,工業用電量增長17.4%、列全省第二。
“‘下一個萬億’看什么?看上海,看海上,看創新!”南通市市長張彤說,通過新型工業化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力爭5年實現六大重點產業集群規模翻番,達到2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0%,基本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