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新型工業化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重要論述,極大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對工業化的規律性認識,為我們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就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制造強省作出明確部署。市委五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智能綠色的制造強市。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以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以工業強市“6543”計劃為主要抓手,加快構建“2+3+4”現代化產業體系。截至目前,全市新簽約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協議投資同比增長51.5%,新開工、新投產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總投資額同比分別增長58.2%、33.6%。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兩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25.1%,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8.3個百分點。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6戶,居全省第3位;總數2224戶,居全省第4位。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戶,居全省第3位;總數33戶,居全省第6位。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6戶,居全省第2位;總數22戶,居全省第4位。
推進新型工業化,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前景廣闊、任務艱巨。宣城地處長三角地理中心,是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與滬蘇浙發達地區相比,我市工業經濟仍存在總量不大、結構不優等“短板弱項”。市委書記李中多次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新型工業化作為轉型發展重中之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準確把握制造強市新部署,緊盯實體做實功。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加快建設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打造“一地六縣”發展新高地,不斷提升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能力。堅持“雙招雙引”和“培大育強”雙輪驅動,持續實施工業強市“6543”計劃,全力抓好制造業項目簽約、開工、投產、入規和“全周期”“保姆式”服務,強力推進華晟、中鼎亞德林、仕凈、吉利、宏潤、尋鈉等重大項目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左右,年均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0戶以上。到“十四五”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突破2800戶,進入全省前三;百億級企業5戶以上;主要工業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陣。
準確把握數字賦能新定位,緊盯企業抓數轉。加快5g和寬帶光網建設,不斷提升網絡支撐能力,創成國家“千兆城市”。以爭創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為動力,加快工業企業智改數轉步伐。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實施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態數字化改造,強化省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和典型項目培育。組織實施智能制造工程,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力爭“十四五”期間年均新增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5個以上,年均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臺以上。依托宣城“工業大腦”,優化宣城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功能模塊,拓展企業發展新空間。推動宣城“工業大腦”創成國家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中鼎、捷配等省級行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帶動區域內、行業內中小企業規模化轉型。全面開展工業企業數字化免費診斷和軟件包推廣應用工作,2024年底基本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
準確把握集聚發展新趨勢,緊盯鏈條強產業。圍繞省十大新興產業和市“2+3+4”產業等重點領域,系統推進“企業-產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建設,著力打造長三角產業轉移和新興產業聚集地。積極參與創建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緊盯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動力電池等“新三樣”拼搶新賽道,推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力爭到“十四五”末,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實現“千億產業”目標。圍繞華晟、宏潤、仕凈等重點企業和項目,構建光伏全產業鏈關鍵鏈條,提升新能源產業“首位度”;以中鼎、保隆、立訊精密、永茂泰、上汽通用(廣德)試車場等為依托,打造“三基地一中心”,推動更多汽車零部件優質企業進入省內外主機廠一級供應商范圍,建設長三角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以寧國高性能密封件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為標桿,推動廣德印制電路板(pcb)、涇縣電機泵閥創成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準確把握轉型升級新攻勢,緊盯質效優結構。聚焦產業優化提升,促進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推動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廣應用富凱特材轉型示范經驗,引導鋼鐵企業高端化發展;支持海螺水泥、南方水泥實施綜合能效改造,降低企業單位能耗與成本。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持續推動全市億元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無研發活動、無研發機構、無創新成果“三個清零”。研究制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軟件政策引導和示范應用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推進以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工業園區為主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確保綠色制造項目數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陣。按期完成省定“十四五”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標。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力爭連續5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盤活利用工業低效用地,到“十四五”末處置工業企業低效土地1.5萬畝以上。
準確把握專精特新新路徑,緊盯倍增抓引育。堅持抓大、引優、培強、扶小、育新相結合,實施專精特新倍增行動,做實做強做優專精特新企業群體。落實省級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政策,用好市級專精特新獎補資金和研發專項。打造以規上工業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為基礎,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及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支撐,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為引領的優質企業梯隊。創新開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資源普查,壯大上市企業培育庫。支持華晟、皖南電機、申蘭華色材等創成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立訊精密、拓撲思、亞新科等創成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十四五”末,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突破60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突破戶,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并位次前移。
準確把握為企服務新要求,緊盯作風優環境。聚焦“六破六立”,落實“五大”要求,深化作風效能建設,大力落實民營經濟“十八條”等政策,堅持月度政商懇談會和企業訴求專線電話等制度,優化市領導聯系龍頭企業、優質企業和重點工業項目機制,探索民營企業“掛號問診”路徑。深化為企服務專項行動,定期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管理咨詢與診斷活動,及時梳理影響項目建設卡點、企業要素保障難點、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堵點,打通惠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項目實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確保項目資金等第一時間直達企業,提振市場主體發展信心。
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