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至22日, 由同濟大學、深圳大學、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市政工程分會共同主辦的2023第十屆國際地下空間開發大會在滬召開。
650 >
本屆大會以“地下空間——城市發展新未來”為主題,聚焦城市地下空間前沿理論、智能化應用、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創新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等內容。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陳湘生、楊華勇、朱合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周迎新,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袁勇等專家學者出席大會,與300多位來自全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學會/協會、企事業單位的業界代表共同開啟了一場全球地下空間領域的巔峰對話。同濟大學副校長石振明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土木工程學院謝雄耀教授擔任大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線上觀看直播人次超過5萬。
石振明表示,同濟大學目前擁有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土建結構預制裝配化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地震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以及7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包括工程結構性能演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巖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震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創新引智基地等。近年,同濟更是以人工智能全面賦能傳統學科轉型升級,不斷為地下空間等領域注入“同濟智慧”。
550 366 >
圍繞“數智引領,探索城市未來發展”,業內專家認為,地下空間是城市發展的寶貴資源。我國地下空間的利用,正逐漸向多功能、智能化立體空間網絡建設方向演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院士在描述磚瓦、鋼材、混凝土等三次土木工程飛躍發展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土木工程第四次飛躍情況,為地下空間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地下空間高質量開發中,隧道掘進裝備發揮著重要作用,楊華勇院士從智能設計、智能感知、智能操控和智能運維四方面展示了團隊在智能掘進裝備關鍵技術方面的探索和進展。陳湘生院士從智能巖土工程發展角度提出數智土木工程的概念,指出數智土木工程將引領土木工程下一次重大飛躍。周迎新院士指出,城市基礎設施是復雜的系統,氣候危機和地緣政治沖突暴露出城市基礎設施的薄弱,地下空間可以助力可持續城市發展和城市韌性。面向未來,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雷升祥分享了城市深地空間開發的需求與挑戰。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衛東分享了軟土基坑超深數字化裝配式新技術與應用。
地下空間技術是一個綜合性的技術體系,大會報告還涵蓋了工程建設、規劃管理、空間布局、交通組織、人因工程等多個方面內容,并圍繞上海、廣州、成都等多地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特色展開熱烈交流,分享了各地城市地鐵建設情況。大會同期還安排了豐富的交流展示活動,生動展示地下空間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創新成果。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