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市人力社保局供圖
12月26日,2023年度博士后沙龍的收官活動——“新智造 新產業 新生活”博士后沙龍,在中國·重慶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舉行。
活動中,共簽署3項項目合作協議,為28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市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
學術分享 碰撞智能制造前沿思想
作為本年度最后一場博士后沙龍,活動聚焦“智能裝備、智能制造”,通過分享交流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智慧之舉、創新之舉,對我市加快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以及推進數字重慶建設,作出來自博士后人才的“答卷”。
100余名優秀博士后代表、博士后導師廣泛參與、各抒己見,一個個問題直擊“新智造”熱點,一次次回應解答“新產業”難點,一輪輪交流剖析“新生活”重點,現場掌聲不斷,氣氛熱烈。
“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在學術分享環節,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博士后邢亞珊作了題為《工業機器人快速測量及標定系統》的學術分享。她提到,精度是制約國產機器人高端應用的障礙,標定是提升機器人精度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機器人標定技術存在技術限制、設備車間部署困難且操作復雜、設備價格高昂三大痛點。
為解決痛點難題,其團隊創造性提出基于封閉運動鏈和非完整末端位置信息的標定理論,傾注大量心血研制快速標定裝備,產品已應用于部分長三角企業及用戶,完成了多批次的工業機器人標定測試,企業反饋良好,邁出突破機器人標定技術的“重要一步”。
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博士后周國相分享了他在重慶的創新創業歷程。他在關于《先進陶瓷智能制造及其產業化》的學術分享中提到,團隊聚焦“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中“先進材料”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已研制出特種結構陶瓷、陶瓷基電磁超材料、柔性電子電路、陶瓷封裝等多種產品,應用場景覆蓋工業電源、生物醫療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將助力重慶市特種陶瓷材料領域產業發展。
我市博士后年招收人數提高到近1300人
活動中,重慶人社部門為16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授牌,分別是:重慶大學軟件工程、公共管理學、化學、新聞傳播學、藥學、臨床醫學,西南大學物理學、獸醫、體育學,西南政法大學國家安全學,重慶醫科大學生物學,重慶師范大學數學,重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藝術學,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同時,為12家市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分別是: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重慶國創輕合金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市榮昌區中醫院、重慶電訊職業學院、重慶標能瑞源儲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重通成飛新材料有限公司、重慶開拓衛星科技有限公司、貝利科技(重慶)有限公司、重慶葵海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重慶空天推進技術研究院、重慶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布萊迪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活動上,“無人機集群地面控制站研制”“基于聚合物的固態電解質的設計開發和生產”“一體化滲濾液處理裝置研發及工程應用示范”3個博士后成果轉化項目成功簽約,兩江新區有關設站單位也與新進站博士后代表進行了現場簽約。
據悉,自“博創未來·博士后沙龍”開辦以來,已舉辦6期,成功邀請5位院士、22名優秀博士后圍繞“新材料”“新醫科”“新農科”“新工科”“新基建”“新智造”等領域進行學術分享,吸引23100余名博士后及博士后導師參與觀看討論,發表前沿觀點5400余個,收集建言獻策余條,實現揭榜領題126項,達成合作意向20個。
來源:政府信息公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