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就在大家展望明年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車,珠江口東西兩岸加速“牽手”之時,一則重磅消息——《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公布,包括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所轄行政區域,被規劃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區域。
一東一南兩座跨海大橋,將為珠江東西兩岸要素流通、經貿合作等帶來無盡想象。在這前夕,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以下簡稱“珠西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出爐,像是為即將到來的珠西時代所作的序言。
擁抱珠西都市圈,江門蓄勢待發。
文/江門日報記者 皇智堯
前瞻布局贏得主動
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區域……透過《規劃》,珠西都市圈的未來藍圖已然可見。
《規劃》明確了“協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區域合作開放水平”等重點任務,這些關鍵詞也將是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深度參與珠西都市圈發展的主抓手。
面對新一輪歷史性發展機遇,江門蓄勢已久。
自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江門提出“1+6+3”工作部署,明確實施“科技引領、工業振興、園區再造、港澳融合、僑都賦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推動多項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強勢破局。此后,江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明確,全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制造業當家、“百千萬工程”、僑務工作、文化強市建設、基層治理等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以十大領域新突破帶動全局新躍升,奮力譜寫江門發展新篇章。這為江門贏得了搶抓發展機遇的主動。
例如,《規劃》提出,依托都市圈陸海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強化都市圈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鏈配套,加快推進多種形式的跨界產業合作,激發產業轉型升級新動能,形成陸海統籌、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現代產業體系。
近年來,江門落實省委、省政府培育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工作部署,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深入實施“工業振興”“園區再造”工程,加快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F如今,江門已成功培育現代化農業與食品、現代輕工紡織、先進材料等三大超千億產業集群,開辟硅能源、新型儲能、盾構機、安全應急等特色產業賽道,總面積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成為省重點支持的5個主平臺之一。
這意味著,在珠西都市圈發展大局中,江門扎實的產業基礎和極具潛力的產業發展空間,將為珠西都市圈協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更多支撐,也將為珠西都市圈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
再比如,《規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攜手港澳與周邊都市圈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開放合作,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塑造開放新優勢,在更大范圍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構建全方位區域合作開放格局。
作為海外華僑華人觀察廣東乃至全國的重要窗口,江門近年來以奮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的大格局大視野,加緊謀劃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銀湖灣濱海新區等重大合作平臺,結合自身僑務戰略資源優勢、與港澳相融相通等條件,提出并深入實施“僑都賦能”“港澳融合”工程,動工建設了全國首個rcep經貿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創建了全國首個便利華僑華人投資稅收服務平臺……一項項走在前列的舉措,將在未來珠西都市圈提升區域合作開放水平進程中提供更多“江門樣板”,助力珠西都市圈加快打造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
窺一斑而知全豹,江門前瞻布局贏得主動,既體現了江門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的科學性、前瞻性,同時也為江門加速擁抱珠西都市圈發展機遇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江門大有可為
翻看《規劃》對各個城市的定位,江門是珠西都市圈3個重要增長極之一,肩負著打造珠江口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的重要使命。
對于江門,《規劃》提到要“發揮江門交通區位和僑鄉優勢”。從交通區位來看,江門是溝通粵港澳大灣區與粵西南的關鍵節點,位于“承東啟西”的關鍵位置,擁有珠西都市圈第一大軌道交通樞紐、全省第四大軌道交通樞紐——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匯聚了既有的江湛鐵路、廣珠城際、廣珠鐵路,以及在建的深江鐵路、珠肇高鐵和規劃中的深南高鐵、廣佛江珠城際等線路。
從這個角度來說,江門“承東啟西”的重要戰略地位以及擁有全省第四大軌道交通樞紐的優勢,將是未來珠西都市圈構建“兩橫三射一縱”綜合交通總體格局,依托珠肇高鐵、廣佛江珠城際、江珠高速公路等構建通向佛山、肇慶乃至粵西粵北地區的快速交通通道的關鍵。
《規劃》還提到江門另一大優勢——僑鄉優勢。江門作為全國著名僑鄉,江門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超過530萬,遍布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江門“加快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
近年來,江門充分發揮海內外“兩個江門”的關鍵優勢,深入推進華僑華人投資制度改革試點,切實提升“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維護權益、僑務智庫”四大功能,已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聯系,有47家世界強企業在江門投資興業,2022年全市實際吸收外資35.2億元,大幅增長53.17%,增速在全省排第4、在珠三角排第2,全市現有外資企業4243家,累計投資210億美元。江門得天獨厚的僑優勢,將是珠西都市圈未來深化國際開放合作的王牌。
《規劃》明確,江門要“加快推進江門國家高新區、大廣海灣經濟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大型產業集聚區等建設,進一步提升高端裝備制造和新一代電子信息、先進材料、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建設以鐵路功能為主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世界級軌道交通產業基地、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窗口、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打造成為珠江口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
這些目標、要求的提出基于江門的優勢所在,更是江門借助珠西都市圈發展實現自身城市能級躍升的重要抓手。
例如,江門擁有珠三角難得的處女地——大廣海灣經濟區,產業承載空間大,是承接大灣區產業溢出、轉移的理想之地;擁有廣東除虎門外唯一能通航萬噸級海輪的“黃金水道”,具有建設30萬噸級以上大型深水港的條件,是發展灣區經濟理想區域。廣海灣和銀湖灣構成大廣海灣的“雙子星”,在未來廣東實現區域現代化上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如今,江門緊緊抓住深中通道、黃茅??绾Mǖ烂髂晖ㄜ嚨闹匾獞鹇詸C遇,正加快攜手港澳在廣海灣經濟區規劃建設港澳科教產業濱海新城,打造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華僑華人的引資引智創新創業平臺;攜手深圳在銀湖灣濱海新區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江經濟合作區,實現“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生產”“深圳服務+江門制造”跨市戰略組合布局;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戰略,謀劃建設港邑合作特色產業園,共同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來源: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