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碳”目標的正式提出,交通運輸作為全社會第二大碳排放源,其綠色低碳轉型也被賦予了時代的新內涵。為積極響應“雙碳”目標,海門公路部門今年進一步加大“四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在路面、橋梁、安防等各領域廣泛應用,全面助力綠色低碳交通。
向“新技術”要創造力,打造“看得見”的路口
科技賦能,提升群眾出行安全感。在2023年安防工程中,海門平中路與十二匡路交叉口及g228海門河一號中橋新增兩套預警系統。在機耕道口和主路雙向安裝“雷達預警”裝置,當支路有車輛或行人匯入時,根據支路的雷達檢測信息,主路道口的顯示屏上會提示主路車輛的當前車速及“橫向來車”信息,極大地提高了通行安全。
除了普通的雷達預警系統,今年海門還嘗試在隱患較為突出的路口應用“哨兵系統”。該系統以文字提示屏、爆閃燈、語音播報和投影燈的方式,提供預警提示,人性化設計有效消除夜間語音擾民的影響。目前各套預警系統運營良好,群眾出行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顯著提高。
向“新材料”要動力,系好生命安全防護帶
在2023 年農路安防工程中,還有一個“新材料”的應用,大大提升了沿河路段安全防護能力,那就是高強鋼輕量化護欄。它相較于傳統的q235材質波,其塑性、韌性、可鍍性更優,防撞性能更強;在節能減排上,高強鋼輕量化護欄與現行的同防撞級別護欄相比可實現30%-45%的輕量化率,有效減少了對鋼材的消耗,降低了碳的排放量。同時,高強鋼輕量化護欄的可調節設計能解決目前護欄在路面加鋪后不能提升的缺點,有效降低了養護成本。據悉,今年海門農村公路新建高強鋼輕量化護欄約32公里,國省、縣道零星交安維護約更換2公里,海門農村地區道路交通安全防護系數顯著增強。
“新材料”的應用涉及到2023年公路養護及維修的方方面面,比如安防工程中應用主動發光標志,能提高夜間交通指示能力;橋梁維修中采用自流平伸縮縫膠,能有效延長橡膠條使用壽命;日常保養中采用“黑魔法”超級冷補料修補坑塘,能適用于雨天潮濕天氣,降低維修和養護成本。
向“新設備”要生產力,打造綠色低碳工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全面提升生產力,打造品質工程,今年海門公路路面攤鋪換上了“新利器”—p6820dl abg、p8820dl abg新型攤鋪機。其超長的“手臂”最大攤鋪寬度為13米,最大攤鋪厚度為300毫米,其abg液壓伸縮熨平板可以保證攤鋪機實現最大化的壓實程度,從而大大提高路面的平整度,保證車輛行駛平穩。高性能的零部件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降低油耗、噪音和運營成本。
據悉,該“新設備”已經在海門國省道、縣道上全面應用,2023年產值達2000萬,這也是海門公路部門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養護模式的又一新嘗試。
向“新工藝”要效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燈控路口作為集中停車等候區域,車轍病害相對較為嚴重。針對這一情況,海門公路部門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采用灌入式施工工藝。在基體瀝青混合料(空隙率高達 20%-28%)路面中,灌注以特殊漿體為主要成分的復合路面,利用嵌擠原則,通過骨料之間的相互嵌擠作用和灌注的特殊漿體共同形成剛柔并濟的路面結構層,具有瀝青路面美觀舒適的同時兼備剛性路面的穩定性,對預防低速、重載、高溫嚴重車轍有顯著效果。
據悉,今年海門全區共有5個燈控路口采用灌入式施工工藝。除此之外,“十三五”以來,海門公路部門不斷探索改性乳化瀝青、冷再生、熱再生、微表處技術等“新工藝”進行預防性養護,有效延長瀝青路面使用壽命,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