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主需要向小區繳納物業費、清潔費嗎?自家的電費、水費需要自己交嗎?很多人會回答‘是’。但在攀枝花這座老工業城市,許多人住慣了家屬小區,單位承擔了供水、供電、供氣和物業管理等費用,調解糾紛時遇到這些問題,你就得站在當事人的立場,好好琢磨答案了。”近日,攀枝花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暨人民調解中心組織了一場社區人民調解員的業務培訓,培訓人員之間圍繞調解案件的要點和技巧進行了深入交流。
攀枝花是一個因工業而建、因工業而興的城市,改制企業多、矛盾風險多、化解任務重。近年來,為解決各類解紛力量各自為戰、合力不足的問題,當地成立市、縣、鄉三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暨人民調解中心(下稱“雙中心”),織就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解紛網”,推進糾紛多元化解由“碎片化”向全域化、集成化轉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出具有攀枝花特色的“楓”景。
399 >
創新打造“攀稅楓云”特色解紛品牌。
橫向到邊
一站式“攀稅楓云”
“我所在的小區沒有物業打掃樓道環境,為什么還要向我收取垃圾處理費?”近日,家住攀枝花市東區的敬女士得知稅務部門委托燃氣公司代收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費后,便向稅務部門反映自己的不解。
“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費是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生活垃圾處理無害化發展的一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不單是您理解的樓道打掃……”“仁稅和調解工作室”與“雙中心”專業調解員,會同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一起,向敬女士解釋了相關政策以及委托代征的方式,最終得到了敬女士的理解和認可。
自“雙中心”成立以來,攀枝花市、縣兩級稅務局有效融入“雙中心”,積極發揮行業調解作用,確保納稅人、繳費人“進一扇門、化解所有糾紛”,創新打造“攀稅楓云”特色解紛品牌。
“以往涉及多部門的矛盾糾紛,我們要層層上報,多頭聯系相關部門,‘雙中心’則解決了這些問題,提升了多元化解效率。”謝婉怡是攀枝花市仁和區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也是“仁稅和調解工作室”的調解員。她舉例說,“比如二手房交易中部分老舊房屋因信息缺失導致的辦理糾紛,當事人無需再跑住建、土地、稅務等部門,直接在稅務部門‘分中心’就能解決問題。”
不只是稅務部門。在攀枝花,“雙中心”共吸納55個市級部門(單位)和各縣(區)為成員單位,打通法院、公安、應急管理等32個部門相關系統,形成統一的市域矛盾糾紛信息數據匯集平臺,實現8個部門常駐、21個部門輪駐以及醫院等“隨叫隨駐”,帶動完善了訴非銜接、檢調、訪調、公調、政調對接和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糾紛調處化解機制。
400 >
攀枝花加強“雙中心”建設。
縱向到底
“有麻煩,找老倌”
化解矛盾糾紛,既要橫向到邊,還要縱向到底。在攀枝花,如何將社會治理的觸角下沉至村(社區)?
啊喇彝族鄉是一個漢族、彝族、傈僳族、傣族等多民族聚居的鄉鎮,少數民族人口數占比過半。為了做好基層調解工作,攀枝花成立了“老倌調解室”,將了解鄉情村情并在當地有一定威望和影響力的鄉賢、老干部、老黨員等吸收為“老倌調解員”。
“老倌”是當地群眾對有威望長者的一種尊稱。“合群眾胃口,服當地水土”成為選擇“老倌調解員”的標準。
63歲的啊喇彝族鄉永富村鄉賢理事會會長龍澤洲便是“老倌調解員”之一。今年10月的一天,村里趙家和羅家因為田埂糾紛打了起來,龍澤洲立即來到現場開展調解工作,化解了兩家人的隔閡。
龍澤洲告訴記者,村里的“老倌調解員”還有3人。“調解室剛成立時,很多群眾不相信,但現在一遇到麻煩,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我們,群眾流傳著一句話‘有麻煩,找老倌’!”
近年來,“雙中心”全面整合像“老倌調解員”這樣的解紛能手,組建涵蓋多領域的920人專家庫,發展專職人民調解員870人,優選各行業兼職調解員5981人,努力實現矛盾糾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