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遠市州政協委員活動組:
您在政協紅河州十三屆二次會議提出的《關于加強紅河州鄉鎮衛生院建設的建議》的第13020053號提案,已轉交我委研究辦理,現將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加大農村地區醫療衛生財政投入方面
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村衛生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將“以基層為重點”放在首要位置。州委州政府重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不斷完善設施設備配置,基層能力明顯改善,“小病在基層”目標初步顯現。一是所有鄉鎮衛生院全部實現財政全額撥款。全州142個鄉鎮衛生院100%實現財政全額撥款管理。二是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工程。2018年開始,按照填平補齊原則,由省衛生健康委統一集中采購,為全州鄉鎮衛生院配置195臺醫療設備,其中dr41臺、彩超31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26臺、心電圖機39臺、全自動尿液分析儀31臺、全自動血球分析儀27臺,全州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備均達到標準化要求。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實施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項目。中央和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十三五”以來累計下達紅河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和基礎建設經費9086萬元,其中:2016年下達1136萬元用于支持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2017年下達鄉鎮衛生院能力提升項目資金160萬元;2018—2020年下達基層服務能力提升經費2240萬元、慢病管理經費300萬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提升和人才培訓項目經費720萬元,支持41個鄉鎮衛生院建設發熱診室。2020—2022年下達慢性病管理和心腦血管救治站建設經費1890萬元;2021年—2023年,下達中央醫療保障與服務能力提升2640萬元。截至2022年底,全州15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14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設施設備提檔升級,部分鄉鎮衛生院采購了ct、胃腸鏡、新生兒暖箱等,極大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四是按照國家標準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創等達標。2019年開始,組織152個機構積極參與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等達標工作,經過機構自評、縣級初評、州級復評、省級驗收,我州有13家基層醫療機構達到國家推薦標準,57家達國家基本標準,59家達到云南省甲級標準,服務能力達標率84.87%。積極開展社區醫院建設,全州共有12家基層醫療機構達到社區醫院標準。建成基層心腦血管救治站113家、慢性病管理中心152家。創建“示范中醫館”41家,全州10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鄉鎮衛生院設有中醫館,96%的社區衛生服務站、85%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二、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一)加快引進基層緊缺專業人才。一是認真落實基層衛生人才定向培養計劃。2022年,共接收辦理106名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畢業生聘用手續,納入定向鄉鎮衛生院編制和崗位管理;二是深入實施“人才強衛”戰略,進一步加大醫療衛生人才引進力度,積極謀劃推進“紅河奔騰”醫療衛生人才專項招引項目實施,力爭用3年時間招聘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衛生專業技術人才145人,州級財政配套給予“紅河奔騰”醫療衛生專項引進人才最高60萬元生活補助,用人單位按“一事一議”最高給予100萬元安家費、5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紅河州急需緊缺專業碩士研究生,每人給予10萬元生活補助(到紅河縣、元陽縣、綠春縣、屏邊縣、金平縣、河口縣工作的每人給予20萬元生活補助);紅河州急需緊缺專業本科生,工作地點為紅河、元陽、綠春、屏邊、金平、河口6縣的縣鄉醫療衛生機構,每人給予10萬元生活補助。2022年專項招引項目實施后,引進32名(其中:縣鄉醫療衛生機構22人)麻醉、口腔、醫學影像、中西醫結合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2023年發布專項招引公告,設置崗位78個、計劃招引112人(其中:鄉鎮衛生院9人),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夯實人才基礎。三是招聘政策向基層傾斜。北部縣市醫療衛生機構自主招聘專業技術人員,重點向緊缺急需的醫、技專業傾斜,可將學歷放寬為本科,南部六縣可將學歷放寬為大專,均采取直接面試的招聘方式進行。采取校園招聘方式招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時,比例可由原來的40%提高到80%。
(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一是實施特崗全科醫生計劃,制定《2019年招聘特崗全科醫生服務期滿安置方案》,有序開展50名特崗全科醫生就業安置工作,切實解決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和執業醫師緊缺的實際問題,實現全州每個鄉鎮衛生院都至少有1名全科(助理)醫師,提高了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繼續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2023年訂單定向預計安置172人。實施鄉村醫生“鄉管村用”,將鄉村醫生納入鄉鎮衛生院臨聘人員管理。二是按照州滬滇扶貧協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工作要求,于每年組織選派16名骨干醫師到上海市參加為期6個月的進修,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基本醫療及基本公衛的服務能力。三是認真實施鄉村人才培訓培養項目。2023年計劃培訓基層衛生人員204人,其中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骨干全科醫生6人、鄉村醫生153人、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骨干人員45人。截至6月30日,已完成培訓名額分配和資金分配。
(三)全面實施縣域巡回醫療和派駐服務工作。我委于今年4月12日將國家和省衛生健康委關于做好縣域巡回醫療和派駐服務工作的通知文件轉發各縣市,要求各縣市加強對巡診、派駐服務工作的統籌,充分調集縣域內衛生人力資源,加快推進“縣管鄉用”、“鄉管村用”,建立醫療衛生人員“下沉、流動、共享”的柔性用人機制,采取巡診、派駐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不斷壯大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截至4月30日,全州13縣市均已制定切實可行的巡回醫療和派駐服務具體實施方案,建立城市醫療衛生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工作制度。各縣市衛生健康局定期開展對巡診、派駐到村衛生室工作的醫務人員業務培訓,為開展派駐和巡診服務的醫療機構提供必要的藥品、設備、經費和技術等支持。派出巡回醫療隊的醫療機構保障參與巡回醫療的醫務人員在基層工作期間的收入水平不降低,減輕醫務人員工作負擔,不斷提高醫務人員服務能力和健康管理水平。截至6月30日,全州共有省內外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州、縣、鄉177家各級醫療機構累計巡回診療6844人次,開展疾病診療、健康宣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下鄉帶教坐診、業務教學查房、業務培訓、入戶宣教,現場指導帶教、規范診療行為、專家授課、指導教學查房、疑難病歷討論、搶救急危重患者、業務培訓、開展新項目、坐診等服務。結合重大疾病醫療救助、重點地方病醫療救治等工作,對受援地區醫務人員開展培訓,提高當地醫務人員疾病規范化診療意識和臨床技術水平。
(四)優化職稱評聘政策向基層傾斜。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論文、科研和職稱外語不作要求,重點評價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一是長期在基層服務、業績突出、表現優秀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聘。二是在鄉鎮及以下事業單位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取得高專業技術職稱的,可不受高級崗位數額限制,由單位聘用在該職務層次最低崗位等級。三是凡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醫師、護師,可提前一年參加相應專業的中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本科及以上學歷、經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并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可直接參加全科醫學專業中級職稱考試,考試通過的直接聘任中級職稱。四是落實職稱評聘相關制度,明確執業醫師晉升為副高級職稱的,應當有累計一年以上在縣級以下或者對口支援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經歷,引導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服務。
(五)落實基層衛生院績效工資制度。根據《紅河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紅河州財政局 紅河州衛生健康委員會轉發關于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保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紅人社發〔2019〕129號),《云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云南省財政廳 云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轉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 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保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云人社通〔2019〕110號)精神,明確“縣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和財政部門應按照‘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的要求,合理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績效工資總量。在核定總量時,要綜合考慮被核定單位上年度績效考核結果、公益目標完成情況、人員結構、事業發展和經費來源等基礎因素,以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數量及質量、健康管理效果、群眾滿意度等增量因素,合理確定績效工資總量,并實施動態調整機制。”
按照“兩個允許”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年末業務收支結余為正數的,在提取不高于當年醫療收入1%的醫療風險基金、10%左右的職工福利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薪酬分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自行確定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分配時向關鍵崗位和骨干人員傾斜。根據《通知》精神,縣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做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工作;縣級財政部門要落實好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經費保障責任;縣級衛生健康部門要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體系并加強考核,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依法依規做好內部分配,調動基層衛生人員工作積極性。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爭取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建議優化調整衛生健康資金支出結構,持續向城鄉基層傾斜。協同配合編辦、人社等部門,推進縣域內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隊伍建設,推動縣鄉一體化管理和“縣管鄉用鄉管村用”,建立醫療衛生人員“下沉、流動、共享”機制,不斷優化資源配置。讓群眾小病不出村就能享受好的衛生服務,維護好群眾的生命健康。
感謝您對我州衛生健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請在今后對我們的工作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
2023年8月28日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