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五湖大道以東的太湖灣信息技術園區里,一棟5層樓建筑正在加緊建設中。這座混合型的載體,未來可滿足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在電路設計、生產、測試、模塊組裝等環節的要求,它也是太湖灣信息園學習粵港澳大灣區的成果之一——“工業上樓”。
近兩年,作為一種城市工業空間拓展和節約集約用地的方式,“工業上樓”在深圳、佛山、青島等工業城市迅速鋪開。其實“工業上樓”在無錫并不新鮮,早在1992年,蠡園開發區創意園建設了5層標準廠房,與沿馬路7層辦公用房結合使用,開始了初代版“工業上樓”的探索。隨著廠房層數攀高和配套服務功能優化,如今的“工業上樓”適用性更寬泛,也隨之引起了一波載體建設熱潮。
然而產業界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工業上樓”不是簡單地把人、貨、設備等生產要素搬上樓,載體功能要與企業需求適配一致,要合理規劃產業的整體發展前景,“不考慮產業特性盲目建設載體,不少地區已經出現了樓宇空置的情況。”
“工業上樓”本質上是為了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從物理空間上化解“上樓”難題,從運營服務上滿足企業基本生產所需,無錫如何尋求“上樓”最優解?
“向上”生長演進出新版本
“工業上樓”是以多層及高層廠房為載體,實現生產空間高密度組織、工業用地高強度開發的空間創新和新型工業載體供應模式。多年來,無錫借鑒先行先試地區的經驗做法,積極推動“工業上樓”有序開展。
相關人士介紹,早期的蠡園開發區創意園、蠡湖大廈可以被看成是無錫“工業上樓”的雛形,而后各市(縣)區按照產業規劃先后建成和啟動建設了一批園區和載體。以濱湖區為例,建成了大型“工業上樓”項目太湖智谷科技園,目前還正在建設匯源智造中心、粵浦·富安科創谷、“錫芯谷”等“工業上樓”項目。
2016年啟動建設的太湖智谷科技園是無錫市首例大型“工業上樓”項目,目前一期、二期13.8萬平方米已完成入駐并投入運營,三期6.6萬平方米將在今年底交付。“整個載體入駐的工業企業占到30%—40%,其他為研發、辦公和服務業企業。”園區運營方告訴記者。即便只有30%—40%,太湖智谷科技園也邁出了探索性的一大步。“我們可以算是都市工業2.5,以集成電路行業組裝、封裝、測試等輕組裝的企業為主。”記者了解到,這些企業以中小規模企業為主,設備自動化程度較高,“上樓”既能解決土地集約問題,又不受層高、物流的限制,不失為企業初創階段的選擇。
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今年無錫市正推進東裕智能制造產業園、中歐低碳產業園集聚區、融騰智造園等“工業上樓”項目,其中不少都呈現出突破現有層數、“向上”攀升迭代之勢。目前全市建成投用的最高的“工業上樓”項目是聯東u谷·江溪智造科技園項目,該項目建有15棟高標準廠房,其中最高的有8層樓、40米高。不少地區板塊圍繞新型載體建設和特色園區建設,正在編制相關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鼓勵引導“工業上樓”模式。
“上樓”串起產業與空間經濟鏈
“工業上樓”成為當下制造業集約發展的新模式,但記者在采訪一些園區運營人士和企業主時,他們的態度卻表現得較為謹慎。
“不到萬不得已,制造型企業還是會選擇定制廠房。”一位機械裝備行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企業有新投產線、擴大產能的意向,會優先在現有產業園區找地,也不排除到外地設廠。為什么不向“工業上樓”載體要空間呢?他表示,承重、倉儲、排放、物流運輸都是制造型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工業上樓”還是有很多局限。“大型設備怎么在樓宇電梯里上下?”一個問題就把人問住了。
太湖灣信息技術產業園綜合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建設的高層工業載體只適合輕質生產以及無污染的潔凈生產。“我們在建的是五層高的高標準廠房,一層廠房層高7米、承重為2噸,2層廠房的層高為4.5米、承重為800公斤,往上逐層減少。”他坦言,這一類型的“工業上樓”還是初級版,但更符合園區的產業定位和經開區的產業發展規劃。“比如我們引進的一家來自深圳的車規級芯片企業,它需要在園區找到可以放1-2條中試線的廠房來快速響應無錫及周邊客戶的需求,而且在一棟樓里就有配合它中試的產業鏈企業。”
什么樣的產業適合“上樓”?生產過程中振動較輕、噪音小、低耗能和無污染的產業。相關人士認為,“項目通常鎖定產業鏈關鍵、核心、缺失的環節領域,主要是圍繞產業集群發展,推動創意、研發和產業化的快速聯動和響應。”該人士表示,“工業上樓”項目要以產業規劃統籌產業類型、空間和載體的表里關聯,串聯起從產業方向到空間布局的經濟鏈條。
“工業上樓”要以標準打破限制
目前,無錫市正在加快推進“465”現代產業集群建設,提出要以特色化園區為發展載體。“工業上樓”作為城市集約高效發展的工業載體是一個開放式命題,也是一個長期命題。
“工業上樓”項目在樓板承重、環保安全、工藝需求、減振隔振、垂直交通等方面有諸多限制,對載體建筑標準及消防、節能等方面要求更高,這也增加了企業的建設、物流等生產成本。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人士認為,要按照“安全實用、經濟高效、集中連片、高質量發展”的原則,建立健全“工業上樓”審批、建設、運營和分割等指導意見和扶持政策,明確“工業上樓”的認定標準,而不是用“摩天”“高層”等含糊的詞語來誤導企業。“工業企業不光要考慮眼下的經營效益,更應考慮未來產業發展的空間,對于哪些產業適合‘上樓’、如何‘上樓’,應出臺諸如工作指引和建筑設計指南等政策制度文件,為其提供政策支撐。”
當前無錫正處于產業轉型期,伴隨著智能制造的工業互聯網時代來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業態,對于相關企業,“工業上樓”不失為一種選擇。有人士提出,應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對“工業上樓”項目企業按照新招引企業給予政策補貼,對園區開發運營單位給予一次性的建設補貼并按年度給予稅收獎勵,以此來激勵企業的高效發展。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