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程教育中貫徹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戰略部署?如何發揮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重要作用培養新時代的卓越工程人才?如何推動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成立,將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匯聚產業鏈全要素資源,深化工程碩博士培養體系改革,工學交替培養,促進校企深度融合,推動協同育人,探索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和新范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孫真榮表示,上海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的“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的重要講話精神,將卓越工程師培養作為上海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以及上海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加強市級統籌,校企協同推進。印發了《上海卓越工程師培養專項工作方案》,在人才獎勵表彰、考核評價、項目遴選、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立足發展大局、追求卓越創新,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新舉措。希望華東理工大學以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著力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探索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新范式,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在致辭中指出,當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正處在向高質量發展和向石油化工強國跨越的新階段,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亟需高等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支撐。希望華東理工大學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大舞臺上,敢于領先,敢于超越,敢于秀出“華理特色、時代氣息、青春風采”,為建設教育強國、推動石油和化工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華東理工大學校長軒福貞說,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是學校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面推進主題教育的重要舉措。華東理工大學建校70多年來,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對接產業需求為導向,牢固樹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不斷深化工程教育教學改革,變革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從“一專多能”,到“合格+特色”,到“厚基礎、強實踐”,再到“創新型人才”,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培養了一大批卓越工程人才,走出了一條從“紅色工程師”到“創新型工程師”的工程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我國能源化工、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成立的卓越工程師學院將聚焦服務國家戰略,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樹立“大工程觀”和工程教育新觀念,深化工程專業學位教育改革,努力成為新時代工程教育領域的“特長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卓越工程師學院首任院長、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李劍介紹了華理20余年來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建設成效,重點介紹了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建設目標及優勢特色。卓越工程師學院將依托學校優勢科技力量,打破學科邊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綠色能源、高端裝備等6大重點領域。
記者注意到,卓越工程師學院以跨學科產教融合團隊為育人單元,首批進駐的10個團隊校企合作基礎雄厚,符合國家重大戰略急需,包括華理-中國中化電子化學品聯合育人團隊、華理-華虹集成電路聯合育人團隊、華理-國藥集團生物醫藥用高端化學試劑聯合育人團隊、華理-華潤醫藥智能生物制造聯合育人團隊、華理-申能智能數據工程協同育人團隊、華理-中石油先進材料聯合育人團隊、華理-平煤神馬煤焦與尼龍化工聯合育人團隊、華理-山東能源新能源技術聯合育人團隊、華理-航發商發航空發動機壽命預測聯合育人團隊、華理-中海油綠色低碳生產水處理技術裝備聯合育人團隊。
會上舉行首批產教融合育人團隊入駐儀式,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首屆理事會。首屆理事會由來自石油化工、機械工業、電氣工程、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重點龍頭企業以及相關行業學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共同組成。卓越工程師學院首批29家共建理事單位獲授牌。卓越工程師學院首批企業導師獲頒聘書。
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慧芳表示,華東理工大學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奮力回答“強國建設,教育何為”“教育強國,高校何為”這一時代命題的生動實踐。卓越工程師學院的成立,開啟了學校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改革的新篇章。學校將堅持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難題,與各方攜手并肩、通力合作,積極有組織地推進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顏維琦 通訊員戎思淼)
原文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發表時間:2023-06-25|作者:顏維琦?戎思淼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