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2周年之際,由同濟大學低碳發展、環境治理與健康交叉學科群、上海市環境與生態高峰學科主辦,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的第二屆上海“低碳發展、環境治理與健康”學科交叉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邀請了30余位跨學科的院士、專家及研究生作特邀報告,共同探討“低碳發展、環境治理與健康”學科交叉融合與創新發展。論壇吸引了余名師生、校友、業界同行參加。
650 >
在大會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以《低碳目標下環境材料的研究與展望》為題,從基于木質素的功能化高值化纖維制備與應用介紹了高性能生物質衍生材料的高價值物質應用,從戰略層面指明了綠色新材料在面向國家“雙碳”戰略需求中的重要發展方向。
400 267 >
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汪華林教授以《氫能綠色制造與利用》為題,介紹了教育部“氫能綠色制造與利用關鍵核心技術”大平臺建設的背景和進展情況,著力打造“135”工程,支撐氫能技術人才需求與產業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闞海東教授以《“雙碳”背景下的空氣污染、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為題,介紹了“雙碳”目標背景下的空氣污染、氣候變化與公共衛生的研究現狀和未來趨勢。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戴家銀以《新型全氟化合物的識別及健康效應》為題,全面闡述污染特征及其與肝腎功能損傷及生殖發育的異常關聯,為全氟化合物替代品選擇及風險篩查提供科學依據。
650 >
當天下午,“環境與能源交叉”“環境與健康交叉”“資源與環境材料”以及優秀研究生報告4個專場平行舉行。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王玉軍教授、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毛舜教授等與來自環境與生態高峰學科協同高校、上海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等單位的近30位資深專家和優秀青年學者作邀請報告,內容涵蓋環境與能源、環境與健康、資源與環境材料等多個學科的交叉。各位報告人展示了在環境學科交叉領域的諸多前沿成果,共同帶來一場交叉學科方向的學術盛宴。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