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毛振華:發展高端制造業也不能忽視一般制造業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并不意味著只要高端、不要低端
2023-07-03 09:15:48
43 次瀏覽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朱 澤業
1 2118 >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續調整,從2011年的32.06%回落至2022年的27.7%。制造業比重回落,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全球產業布局變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相關研究認為我國已經進入后工業化階段,但制造業依然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頂梁柱”,保持制造業穩定、避免過快去工業化,對于促進經濟供需良性循環以及參與國際競爭仍具有重要的意義,我想就此話題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提升,并不意味著制造業沒有發展空間
回顧中國經濟增長歷程,我國產業結構逐漸從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引領,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上升,第二產業比重總體下降,2013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二產業的相對放緩,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工業化過程已經結束?對于上述問題的解答,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就是新增就業和新增gdp來自于哪些行業。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國內消費市場的不斷發展,近年來服務業占gdp比重、吸納就業的比重也隨之上升,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國似乎已經進入了后工業化的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制造業發展已經沒有空間了。
首先,影響制造業發展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成本問題。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特別是近年來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部分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向東南亞國家遷移。但是,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稅費成本、土地成本、融資成本、制度成本等等其他重要成本依然有較大的調整空間,并不能認為我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已經消失了,未來在制造業降成本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完成。
其次,制造業領域中的閑置資產和資本仍有盤活空間。隨著近年來部分地區的制造業外遷或外流,其原有的生產基礎設施,包括水電氣供給、廠房等出現大量閑置,成為了沉沒成本。但這部分閑置的生產要素仍可被用于其他行業的生產過程,需要建立資源再循環、再利用的思維,積極盤活閑置資產也有助于降低社會再投資的成本。
從當前已出臺的制造業企業扶持優惠政策來看,涉及產業技術創新等方面較多,但對于重組制造業閑置產能方面仍有空間。如前所述,當前我國部分地區擁有大量傳統制造業遷移后留下的閑置產能,但與此同時,部分地方政府為拉動gdp增長,又新建了大量與傳統工業園區功能較為相近的工業園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對于社會資源運用的考量十分重要,不能僅由政府這一單一主體完成,而是應該對整個社會資源統籌規劃。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并不意味著只要高端、不要低端
當前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仍在30%左右,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中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近年來隨著全球貿易陷入低潮以及全球產業布局的調整,我國制造業面臨著產業鏈外遷的壓力,同時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短板也有所凸顯。
在全球政經格局加速演變的當下,發展高端制造業對于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補短板和解決“卡脖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發展制造業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強調高端制造業的發展,也要重視一般制造業的發展。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不僅僅在于成本,還在于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從中端到高端,從通用產品到定制產品,我們的產能都能覆蓋,而一般制造業是整個產業鏈的基礎,沒有千千萬萬的一般制造業企業的經營、競爭與創新,也就不能從中涌現出具有比較優勢和創新特征的領軍企業與新型業態。
制造業尤其是一般制造業企業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對于實現充分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進而帶動服務業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對制造業給予更大的關注,堅持底線思維。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外需環境嚴峻復雜、內部需求較為疲弱,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仍較大,加大對制造業尤其是一般制造業企業政策支持力度,如適當加大政府補貼力度等,對于保持制造業企業穩健經營仍十分必要。
促進制造業發展需要多舉齊下,尤其需要重視發揮企業家作用
除加大制造業政策補貼力度、鼓勵制造業閑置產能重組等相關措施之外,還需要支持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優化金融服務制造業模式。保持一般制造業發展的重點在于“發展”,需要逐漸的迭代升級。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曾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利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物聯網、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能力較強,應當抓住機遇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對于處于中下游且不具備資金優勢的制造業企業,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如提高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服務質量和水平。
制造業的發展本質上是企業的發展,需加大力度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制造業領域中民營企業數量占比已達90%以上,同時民營企業也是高端制造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此外大型民營企業是我國企業直接參與全球競爭的主力。但在總需求不足、企業利潤下滑、社會思潮變異等因素影響下,企業家信心低迷、民間投資持續位于低位,部分企業家出現“躺平”心態。提振企業家信心、增加企業家投資擴產意愿刻不容緩。一方面,要研究和出臺長期制度性的制度安排來解決民營企業家信心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短期要采取一些舉措提振企業家信心、提升民間投資。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是企業的發展,企業發展的背后是企業家的作用,要對民營企業領域和企業家信心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作者毛振華,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文刊載于《北京日報》2023年7月3日第10版)
原文鏈接: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