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設備作為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領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被列為我國提高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領域。
2013年6月2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特種設備安全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對推動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對特種設備安全法啟動執法檢查。
5月4日至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慶偉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遼寧省開展特種設備安全法執法檢查。在遼期間,檢查組先后到沈陽、大連兩市,對沈陽遠大智能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沈陽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沈陽中復科金壓力容器有限公司、沈陽欣潔運燃氣有限公司、大連海昌發現王國主題公園有限公司、遼寧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進行實地檢查。
檢查組認為,近年來,遼寧省深入宣傳貫徹特種設備安全法,積極適應特種設備快速發展的形勢,在促進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特種設備產業不斷發展,執法不斷深化,相關制度規章不斷完善。
不斷完善體制機制
筑牢法律實施堅實基礎
數字顯示,遼寧省特種設備生產單位從2014年的2900家達到2022年的3354家,總數列全國第7位;特種設備使用總數從41.8萬臺達到55.9萬臺,增長33.7%;萬臺事故死亡人數從0.12人下降到0.07人,下降41.7%。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特種設備使用單位52784家。
“我們認真抓好特種設備安全法貫徹實施,有效促進特種設備產業發展和安全水平提升,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據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樂成介紹,近年來,遼寧省先后制定出臺《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實施意見》《加快推進特種設備使用企業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指導意見》《遼寧省電梯安全管理條例》等,制修訂特種設備國家標準5項、安全技術規范8項,特種設備地方標準22項、團體標準2項,夯實法治監管基礎。
同時,遼寧省強化監管執法,多部門聯合開展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非法違法行為。2022年,累計檢查特種設備生產單位701家、使用單位2.1萬家、檢驗檢測機構109家,出動檢查人員4.98萬人次,下達安全監管指令書2153份,查封、扣押特種設備181臺,立案301件,有效預防和減少事故發生。
此外,遼寧省還加大普法力度,推進普法宣傳,連續10年對特種設備安全監管人員開展培訓160余期、4000余人。
建立健全責任體系
守牢特種設備安全底線
加強綜合治理,是此次執法檢查的重點之一。
近年來,遼寧省嚴格落實特種設備安全法對特種設備實施分類的、全過程的安全監督管理要求,壓實特種設備安全企業主體責任、行業主管部門管理責任、市場監管部門專業監管責任和地方政府屬地監管責任,把安全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具體人頭,構建特種設備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
與此同時,基層監管力量薄弱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據地方反映,目前實踐中還存在基層監管人員少、能力弱等問題,對企業日常巡查和檢查工作力度不夠,監管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鑒于此,有地方建議用政策推動基層執法水平提高。針對基層監管工作的難點和堵點,充分考慮基層監管工作面臨的挑戰,推動出臺更加完善的盡職免責、監察補助、培訓教育、職務晉升等制度措施,調動基層監管人員積極性,提升一線監管人員履職能力。
還有地方提出,要在機制上突破發揮行業監管力量。建議強化安全大監管工作機制,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推進跨部門開展“雙隨機、一公開”聯合檢查,促進部門間優勢互補,實現信息共享互認,對監管工作中發現的違法失信行為,納入部門聯合懲戒范圍,倒逼企業主動落實安全主體責任。此外,建議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政策,持續壓實主體責任落實,推動各項舉措在末端落實,在終端見效。
加強關鍵技術攻關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是工業的軀干、經濟的基礎、民生的保障,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特種設備安全工作是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關鍵領域、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的基礎工程。
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十條規定,國家支持有關特種設備安全的科學技術研究,鼓勵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的推廣應用,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在遼期間,檢查組對沈陽遠大智能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沈陽中復科金壓力容器有限公司、遼寧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檢查,了解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情況,包括解決影響設備安全運行的“卡脖子”問題,推動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等情況。
近年來,遼寧省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推動各類基礎和應用研究,構建產學研聯盟,全力破解制約特種設備質量安全關鍵技術瓶頸,起重機械和氣瓶安全技術實驗室先后獲批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但同時還存在著特種設備制造業發展不足的問題。表現為產業集聚度不夠高、行業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科技投入和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供應鏈水平還需提升。
科技賦能加強管理
發揮科技支撐積極作用
5月5日下午,檢查組一行來到沈陽欣潔運燃氣有限公司。公司會議室的大屏幕上正實時顯現著距離公司200米遠的加氣站情況。
鏡頭中,不斷地有出租車前來加氣。對于進站的出租車,加氣站工作人員首先會利用手持設備通過ai技術掃描車牌進行自動識別,并自動與沈陽市特種設備動態智慧監管平臺車用氣瓶使用登記、檢驗信息校核。校驗合格后,現場作業人員開展充裝前檢查;檢查合格后,啟動加氣機進行充裝作業;加氣結束后,充裝記錄相關數據自動上傳系統,自動生成充裝記錄,并上傳特種設備智慧監管平臺。整個流程高效快捷,安全可靠。
“在過去,這些數據都是人工記錄。到了冬天,工作人員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室外手抄各種數據特別辛苦,收集的數據可能還會存在偏差,工作效率也不盡如人意,一些司機師傅為此經常跟工作人員產生矛盾。”這里的負責人向檢查組介紹說,眼前視頻中運用的“追溯管理系統”,既符合特種設備法律法規要求,又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加氣效率50%,節約人力成本35%,日充裝車次由臺增至1臺,減少4名登記錄入人員,出租車司機也不必在每次加氣時出示相關證件,體驗感更好。
據介紹,該公司近年來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研發形成包含追溯管理系統、應急自控系統、消防安全系統、設備管理系統、氣站服務系統以及客戶服務系統的“數智燃氣站服務平臺”。該平臺于2021年8月正式運行,并于12月最先實現與沈陽市特種設備動態智慧監管平臺對接。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