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人大新聞網>媒體人大
[光明網]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育人新生態,第二屆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論壇開幕
2023-05-15 08:10:21
185 次瀏覽
來源:光明網
編輯:彭 椿庭
5月15日-21日是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為進一步落實家庭、學校、社會在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提升家校社共育水平,以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5月13日,在中國教育學會指導下,由重慶市教育學會、旭輝教育研究院等全國十多所學校、教育研究機構和多名教育專家共同發起的“中國第二屆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論壇”,在重慶兩江新區華師中旭學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論壇邀請了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武漢等省市自治區50多位相關領域專家與會,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創新”為主題,聚焦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生態的創建。
1 1000 >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楊銀付,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中國法學會檢察學研究會刑事檢察專業委員會主任,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原黨組書記、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賀恒揚,重慶市政府參事,重慶市委教育工委原書記、重慶市教委原主任黃政,新華社重慶分社黨組書記、分社社長李勇,重慶日報集團副總裁,重慶日報總編輯張永才,重慶市委教育工委委員、重慶市教委副主任李勁渝,重慶市婦聯一級巡視員郎曉莉,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宋乃慶,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重慶市教科院博士后工作站負責人蔡其勇,北京市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北京市普教系統黨建研究會副秘書長唐亦勤,重慶兩江新區黨工委宣傳部部長杜術林,重慶兩江新區教育工委委員、教管中心主任曾珠,重慶兩江新區康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常委、濱海新區泰達街道黨工委書記吳鵬,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莉莉,重慶兩江新區華師中旭學校校長、上海市特級校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陳珍國等專家領導,以及重慶市教委相關處室的領導,重慶教育學會的副會長、監事長,康美街道,新區教育局,教育研究院,天津濱海新區泰達文教集團等相關領導以及來自重慶各區縣的校長、教師以及家長代表們參與了本次論壇。
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楊銀付表示,創新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學校要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用好育人資源,聯合開發社會實踐課程。家長要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校指導和家庭活動。創新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社會要有效支持,服務全面育人。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指出,教育數據化是家校社共育的戰略選擇。他從信息技術革新的角度,講述了華東師大教育集團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通過統一的前瞻性、科學性、準確性、實效性的大數據支撐,讓數據當家,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共同體。他表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要事,要以更宏大的視野創新教育新生態,講好共育真故事。
1 1000 >
華師中旭學校是華師大體系中在西南地區創辦的第一所學校,學校緊扣信息時代的脈絡,不斷創新家校社共育的新途徑,著力打造中國式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生態,贏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良好反饋。
重慶兩江新區教育工委委員、教管中心主任曾珠表示,兩江新區充分發揮學校的杠桿作用,撬動豐富的家庭、社會資源為學生發展服務,大力推動社會資源課程化建設,目前已建設了16個校外智慧勞育實踐基地、45個校內外生態勞動實踐基地,構建了新時代勞動的教育體系。同時新區大力深化體教融合改革,積極融入社會專業體育力量參與學校體育建設和學生體育素質技能培訓培養,以此實現體育資源的共建和共享。新區在每個學校都設有家校服務中心,積極探索“一校一品”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特色,全方位、立體式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共育的新生態。
重慶市婦聯一級巡視員郎曉莉指出,市婦聯、市教委切實履行家庭教育工作的主體責任,攜手相關部門緊扣家教共育其中要意,凝聚家校社協同發力,推動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家庭、家教指導服務體系,壯大專業指導服務隊伍,成立專業服務機構,引導家長強化主體責任,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顆口子,推動家庭教育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重慶市委教育工委委員、重慶市教委副主任李勁渝認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宏大場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已經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表示,育人是核心、協同是關鍵、機制是保障。下一步,市教委積極會同相關部門,注重將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有機整合,充分發揮學校在協同育人中的主導作用,積極構建面向未來的家校社育人新生態。
重慶市教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劉雅林代表家校社協同育人案例評審組就第二屆中國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論壇家校社協同育人典型案例評審工作進行了情況說明。他介紹到,2023年,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論壇聯合發布了《關于征集家校社陣協同育人的典型案例啟示》,啟事發出后得到全國各地的積極響應,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20個省市的典型案例余份,經由重慶教育學會組織的專家組對收集到的典型案例進行認真評審,評出家校社陣共育案例一等獎作品10項、二等獎作品20項、三等獎作品30項。評審項目正在重慶市教育網站上公示。
1 1000 >
在中國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論壇會旗交接儀式環節,在現場領導的見證下,重慶兩江新區教育工委委員、教管中心主任曾珠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常委、濱海新區泰達街道黨工委書記吳鵬進行了會旗交接。吳鵬表示,明年是泰達教育30年,明年是第三屆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論壇,三三見九,久久為功,期待2024年大家都能到天津泰達共敘友誼,共商這份長久的事業。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以“如何有效推進家校社協同并進——以新時代小先生行動”為題,從何謂“新時代小先生行動”,“新時代小先生行動”如何有效推進家校社協同并進,“新時代小先生行動”推進家校社協同并進的案例分享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指出,“小先生”的理念就是知識是即知即傳,小孩子也可以教小孩子,甚至小孩子還可以教大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當代教育名家翟小寧在“中國式現代化與創新人才培養——家校社共育體系的新生態重建”的主題報告中表示,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要有站在山頂望星空的高度和格局,要更多推出從0到1的原創性、開創性成果。為此,我們要守正創新,開發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探究式課程,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依托建立新時代的學習共同體,促進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和合共生。
重慶兩江新區華師中旭學校校長、上海市特級校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陳珍國以“共育課程創構:從需求端到供給端的應答”為題,講述了華師中旭學校“共育課程”的課程觀和課程邏輯,介紹了以五大書院為載體,構建了向未來百分百共育課程體系。
他表示,要站在需求端,讓學生的需求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回應學生的需求時,還要注意學生需求的引導。這需要把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供給力量統整起來,實現有序合規的供給、適度有效的供給、科學合理的供給。陳校長還對未來教育生態進行了展望,他認為這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共育生態系統,具有以學習者為中心,智能的支持,共育生態系統三大特征。
主旨報告結束后,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劉莉莉,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家成,昆明丑小鴨中學創辦人詹大年等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全國的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專家、校長、企業代表、家長代表一起,分別就共育管理新路徑、共育資源新機制、共育文化新策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家校社共育新樣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家風家訓建設的相關話題,開展思想碰撞與交流,共同為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出謀劃策。
原文鏈接:[光明網]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育人新生態,第二屆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論壇開幕
(責任編輯:霍星宇)
人大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人大新聞中心,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人大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對其負責。
③ 有關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