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丹璐 俱鶴飛
4月18日,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開幕,超千家企業帶來眾多新產品、新戰略在前兩日密集發布。與往屆車展不同,今年多家國內企業都在發布內容中提到了“出海”布局,不少企業還官宣了“出海”計劃。這些國內汽車上下游企業大多是依靠數字化、智能化、電動化的產品或服務得以走出國門、遠銷海外,改變海外市場對中國品牌的刻板印象。
4月18日,豪華電動汽車品牌高合發布了其進軍海外市場的計劃,預計今年三季度,hiphi x和hiphi z將開始在歐洲銷售,年內實現首批交付。長安汽車計劃到2030年推出不少于60款全球產品,在泰國、歐洲、美洲等地布局超過50萬輛的產能。極氪也宣布啟動歐洲戰略、進軍全球市場,首批直營門店2023年內落地瑞典、荷蘭并開啟交付,2026年進入大部分西歐地區。智己也將很快進軍海外市場。
中國車企更加全球化的產品也吸引了全球買家的目光。“展臺上幾乎一半都是外國人,歐洲的、日本的、中東的參觀者都有。”在蔚來展臺,現場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來自奧地利的經銷商andreas kostelecky專注歐洲市場的汽車業務,“中國的電動化技術在歐洲很受歡迎,我認為mg可以在奧地利獲得至少2%至3%的市場份額。”andreas說。
近兩年,中國汽車出口量持續上升。今年1到3月,中國汽車實現了出口99.4萬輛,同比增長了70.6%,其中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達到了24.8萬輛,同比增長了1.1倍。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張國華認為,中國及上海汽車產業“出海”出現新趨勢:一是出口市場結構趨向高端化,二是產業鏈布局趨向全球化,三是汽車“出海”轉向低碳化、綠色化,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提升。“現在30多個國家每個月新增訂單超過1萬輛,帶動了乘用車的出口均價,由原來8萬元左右達到現在18萬元左右,逐漸擺脫了‘出海’低端的標簽。”
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