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市氫能領域最大外資項目年底竣工 氫能車燃料電池難題加速破解
除了燃油車和純電動車,零排放的氫能車也成為交通出行的新工具。但裝載其中的燃料電池續航里程、使用壽命、冬季能否正常運行,一直是掣肘氫能車大規模落地的技術“命門”。
難題正在北京加速破解。近日探訪獲悉,豐田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項目已經落地北京經開區,即將在2023年年底建成、2024年投產。這是北京氫能領域引入的最大外資項目,未來將導入豐田技術、合力研發國產化的燃料電池,實現使用壽命突破3萬小時、零下30攝氏度依然可以正常啟動的燃料電池系統大規模量產。
東南六環外,豐田燃料電池項目生產工廠的金屬框架搭了起來,隔壁的研發樓也已經“長”出地面。2024年這個時候,將產出全球技術水平最高的氫燃料電池系統。
“三十年前,大家都還琢磨著如何做好燃油車的時候,豐田已經開始研發氫燃料車了。”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凱說。項目竣工投產后,將集氫燃料電池系統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形成年產1萬臺氫燃料電池系統的能力,預計達產后每年產值超30億元。
未來這里將成為一座智能工廠。“除了裝配環節需要少量的人工,其他環節可以實現全自動生產。”楊凱說,工廠本身按照綠色建筑二級標準建造,未來將通過太陽能發電等方式,打造一座綠色工廠。
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氫燃料客車大規模示范應用,12米長的大巴車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環境中都能正常啟動。
燃料電池汽車能否告別純電動汽車的“趴窩”問題?在簽約成立后三年時間里,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公司已經集合了60多名中日研發人員。楊凱透露了攻克燃料電池技術的“三步走”戰略:完成部分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通過電池片數的增加提升電池功率和性能、實現核心技術研發。
這就好比一部手機的研發和生產,先生產其中一部分的零部件,再瞄準最關鍵的機芯。“手機里的‘機芯’就相當于燃料電池里的電堆。”楊凱說,過去三年,公司已開發出90千瓦、100千瓦功率的燃料電池系統,實現了長達3萬小時以上的超長耐久性能,并在多家車企的多款車型上應用。3萬小時相當于一輛每天跑10小時的商用車,可以連跑8年,在使用壽命上也高于業內水平。
成本是掣肘燃料電池汽車的另一大障礙。項目落地后,將進一步加快氫燃料電池技術的商業化普及,解決成本難題。此外,1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也正在研發中,主要面向氫燃料重卡汽車使用。
伴隨著燃料電池項目的落地,產業鏈上下游也有望在經開區加速集聚。
來源:北京市政務門戶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