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北碚蔡家智慧新城,一輛滿載著管道新材的貨車從中鐵十八局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緩緩出發,將開往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地區,用于鐵路隧道的反坡排水管建造。不同于普通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管道,這些管道新材是用竹篾制成的,屬于綠色、低碳的環保新型材料。
每年的3月21日為“國際森林日”,今年國際森林日主題是“森林與健康”。竹林作為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減少塑料污染、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和價值。
北碚區竹林資源豐富,在全區約4萬公頃的森林面積中,竹林就占據了15.28%。近年來,北碚區率先探索“以竹代塑”,設法在某些領域用竹子替代鋼鐵、水泥、塑料等傳統材料,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向環保、健康轉型。
建成我市首個竹纏繞復合管生產基地
走進中鐵十八局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生產廠區,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竹香。一根根厚薄均勻的竹篾條在膠合劑的作用下,通過機械手段纏繞在產品模具上,再經過固化、脫模后,最終制成一根根復合管道。
“‘竹纏繞’是整個管道的主要承重層。”公司負責人劉豐解釋道,它利用竹子軸向拉伸強度高的特性,在產品結構中形成無應力缺陷分布,使其具備與鋼材、水泥相當的抗震、抗沉降能力。
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家從事竹纏繞技術和新型竹基復合材料研發、生產的科技型企業,早在2021年,該公司便在北碚蔡家建成投產了我市首個竹纏繞復合管生產基地,建成2條標準竹纏繞管道生產線、1條標準竹纏繞管廊,年產能約9000噸,產值約2億元。
“綠色、低碳,是竹纏繞復合材料能替代鋼材、水泥,迅速搶占建筑市場的主要原因。”劉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每年生產1000萬噸竹纏繞復合壓力管道計算,就比螺旋焊管節能減耗1960萬噸標準煤,減排4900萬噸,相當于每年少建7個年產300萬噸的特大型煤礦。
▲北碚竹纏繞復合管生產基地內,工人們正在忙碌。通訊員 秦廷富 攝
目前,基地生產的竹纏繞管道,已先后應用于西部科學城(北碚)傳感器產業園管網工程、廣陽島污水一體化處理、北碚縉云山風景區一體化污水處理等項目。
讓竹產業向精深加工延伸
事實上,竹纏繞新型竹基復合材料只是北碚區響應國家“以竹代塑”倡議,推動竹資源向綠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制造延伸,增加森林固碳能力的一個縮影。
“竹子成林快、產量高,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對環境起到降碳固碳的作用。”北碚區林業局局長石鑫稱,以常見的毛竹為例,其生長速度較快,每公頃毛竹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超過杉木等生長緩慢的林業資源。而選擇在竹子固碳量最大的成年期將其砍伐,能最大限度提高竹林固碳量。
過去,北碚區竹產品加工產業規模小而分散,部分產竹區基礎設施薄弱,竹種質量不佳,導致不少竹資源處于閑置狀態。
近年來,北碚區林業局在全面摸清竹林本底的基礎上,制定了優化提升竹產品精深加工的規劃,大力支持竹纏繞、竹原纖維、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實現生態經濟兩相宜。
為此,他們對低產、低效竹林實施了撫育改造,以生物基材的原料供應為突破口,重點培育了慈竹、毛竹、麻竹等成篾率高的竹種,有效提升單位林地的生產力。與此同時,依托林區公路、防火通道、農村路網改造等,打通了竹材下山通道,解決了過去竹子“下山難”的問題。
探索更多“以竹代塑”的應用場景
就在這個月,中鐵十八局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與北碚區林業局達成意向協議,公司將把北碚區境內的林竹資源作為生產竹基復合材料的主要原料,這意味著,公司每年可為北碚區消耗掉7萬多噸的原竹,加速北碚區碳匯工作,促進綠色循環經濟發展。
“這無疑是一種雙贏的嘗試。”公司負責人劉豐說,目前,他們的原料供應主要來自湖南、湖北,一噸鮮竹的運輸成本就在多元左右,實現原料就近供應后,每年能節省上千萬元的物流費用。
節省的物流成本將用于公司新產品的研發。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接下來,他們就打算新投產一條生產線,用于生產一種纖維增強覆面木基復合板。
劉豐告訴記者,這是一種融入了鋸末、竹粉等廢舊植物纖維的覆面板新材,屬于綠色建材的一種,可代替鋼筋、水泥用于裝配式房屋的建造,目前已在天津基地實現批量生產,“我們的生產線投用后,產品將主要面向西南市場。”
“‘以竹代塑’的應用大門正在打開。”北碚區林業局局長石鑫表示,以中鐵十八局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為龍頭,目前,北碚區也正圍繞竹纏繞、竹原纖維、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等主攻方向,引入上下游關聯企業,擴大竹類新材的產業鏈集群效應。同時,他們還將以“產學研”為抓手,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通過搭建校企對接等合作平臺,加強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等聯合攻關,讓更多前沿技術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充分發揮北碚區的科技與生態優勢,深入探索綠水青山價值實現路徑,以綠色示范引領高質量發展。
▲北碚竹纏繞復合管生產基地內,工人們正在忙碌。通訊員 秦廷富 攝
“不僅是北碚,我市永川、開州、忠縣等地也在積極探索竹纖維的綜合開發利用,培育了理文造紙、星星套裝門、瑞竹植物纖維制品等林業龍頭企業,涵蓋裝修建材、一次性環保餐具、竹日用品等門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中,開州星星套裝門還成為全國最大的“以竹代木”生產室內裝飾套裝門系列產品的專業企業,產品市場覆蓋全國31個省份,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新聞>>>
川渝將共建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竹產業基地
3月20日,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攜手四川推進竹產業發展,探索“基地共建”“技術共享”“產業共謀”的互聯共建方式,加快打造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竹產業基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竹林面積穩定在520萬畝左右。
川渝兩地地處西南叢生竹林區、江南混合竹和西南高山竹的分布區,具有齊全的竹種類型和豐富的竹林資源。其中,我市現有各類竹資源總面積478.5萬畝,廣泛分布于全市30個區縣(自治縣)。
“竹資源精深加工程度低,與二產融合不夠是川渝兩地面臨的主要難題。”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統計,目前,我市共有各類竹加工企業179家,以數量較多的筍干食品加工企業為例,受交通條件、科技投入等因素制約,部分企業還以分散落后的小作坊式生產為主,保鮮技術、鮮加工處理、儲存方式都較為落后。
為推動竹產品向精深加工延伸,接下來,川渝兩地將加大規劃協同,大力開展上中下游產業鏈合作,鼓勵各地通過招引、聯合、嫁接等途徑,重點培養一批大中型加工項目,并以林業龍頭加工企業輻射帶動發展竹漿紙、竹家具、竹筍等特色產品,配套建設木竹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
同時,兩地還將狠抓科技創新,依托已建立的成渝竹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重點圍繞筍竹品種的良種審(認)定、竹林豐產培育、品種篩選、試驗示范、竹產品研發等,搭建竹產業技術創新與服務平臺,加快筍材兩用竹、紙漿竹林、材用竹林基地建設,為兩地竹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來源:政府信息公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